“没眼球还想办手机卡?”
最近两天营业厅的谜之操作,直接引发了无数网友们的不满,面对双目失明的老人,营业厅工作人员无视残疾证,强制要求老人睁开眼验证身份。
这一行为就连人民日报都坐不住了,直指该工作人员太过分,可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该营业厅不仅没有道歉,甚至于还硬刚官媒。
一个八旬盲人,被要求“睁眼”才能办手机卡,这听着像段子荒诞事儿,最近却真在扬州发生了。
扬州有位管大爷,都八十高龄了,想去营业厅办张手机卡。
结果到了那儿,却卡在了人脸识别。
工作人员要他“睁开眼睛”对着机器,把管大爷整愣住了。
他说自己打从八个月大起就没眼球了,压根就没法“睁眼”,身份证照片上也是闭着眼的样子。
他手续、证件都带齐了,包括残疾证,可就是过不了那“刷脸”关。
营业厅的人,就死活咬住那条“按规定办事”不放,机器识别不了就不给办。
最后闹得没办法,只能让他女婿用自己的身份信息帮着办了,才算完事。
没过多久这事儿就彻底传开了,网上瞬间就炸了锅。
大家都在问:技术发展,到底是为了让人更方便,还是为了设卡把人往外挡?
以前凭着身份证件就能办妥的事,现在非要多一个连盲人都通不过的验证环节,这叫哪门子进步?
很多人都有类似的体验,现在去哪儿都离不开“刷脸”。
出门进小区、坐个交通工具、办各种手续,这张脸好像成了通行证,没它就寸步难行。
规定是死的,人却是活的,不是吗?
更让人心里堵得慌的是,记者后来一打听,发现同一个运营商,换个营业厅,人家处理方式完全不一样。
那边的办法就活络得多:盲人客户带着身份证、残疾证来,拍个照留个底,就能正常办。
这下子把问题说透了,本不是“规定”真就那么死板,而是看执行规定的人怎么想、怎么做。
是有些人脑筋不会转弯,还是纯粹就是觉得麻烦、懒得变通?
别说盲人了,这技术门槛卡住的特殊人群可不少。
这种事儿绝非孤例,不少人抱怨。
给家里老人办养老金线上认证,那套“请眨眨眼”“请张张嘴”的指令,能把人折腾得满头大汗。
别说盲人,一些面部肌肉有问题的,像面瘫、烧伤,或者唐氏综合征的朋友,遇到这种硬性要求,基本上等于被宣告“业务绝缘”。
这“智能化”,成了特定人群享受基本社会服务的隐形壁垒。
新技术没落地,就先划拉走一批人?
好在,问题被看到了,相关的法规也在跟进。
据说今年六月开始,国家层面就有了新规定,明确强调不能把人脸识别作为唯一的身份验证手段。
尤其是对老年人和残疾人,更是有专门的条款。
这无疑是个积极信号,至少在制度设计层面,已经开始弥补漏洞了。
但法规写得再好,生命力还在于执行。
如果底下的窗口单位、基层工作人员,理解不了这些精神,或者依然缺乏变通,那好政策也可能效果打折。
说到底,这不单是技术问题,不单是规定问题,更是个“人”的问题。
营业厅后来也出了回应,拿系统规定当挡箭牌,说是什么“资料不一致”。
可难道离开了机器,就没有人工核实这一说了吗?
身份证读卡器、残疾证,这些实打实的证明材料就成了废纸?
人民日报那句评论真是说到了根儿上:“不能只见技术不见人。”技术是工具,是服务人的,不是骑到人头上的主子。
你让一个明明看不见的盲人去“睁眼”,这不是明摆着添堵、伤人吗?
越是方便,反而对“少数人”越是不便?
过去我们办啥事儿,靠的是身份证、户口本,有时候还要单位开介绍信,程序是可能繁琐点,但至少不会因为你身体的特点就被挡在门外。
现在倒好,科技提速了,效率看似上去了,但有时候那股子人情味儿淡了,而且因为一些“智能化”设备,门槛反而悄悄地高了。
当一个系统被设计出来,它往往是对着“标准人”和“常见情况”来的,那那些“非标准”的“少数”该怎么办?
是被系统无情地抛弃,还是该有人工补救和干预的温情通道?
一句“系统设置”,就把锅全甩给了冰冷的机器?
“按规定办事”本没有错,可规定本身就是为了更好服务和管理人的。
如果规定僵化,执行又死板,那就容易成为“懒政”的理由,成了推卸责任的幌子。
这背后是服务意识的缺失,甚至是隐约的“技术傲慢”和“制度惰性”。
引进了先进的设备,服务理念和管理水平没跟上,结果技术反而成了新的拦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