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最高拉达议员热列兹尼亚克称,2025年5月16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俄乌直接谈判“毫无成果”。俄罗斯代表团提出停火条件,要求乌军从顿涅茨克、卢甘斯克、赫尔松和扎波罗热四个地区撤军,且其他要求被乌方视为“不可接受”,远超此前讨论范围。

此次谈判是俄乌时隔三年再次直接对话,由俄罗斯总统普京于5月11日提议,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回应称将在土耳其“等候”普京。然而,泽连斯基最终提前离开土耳其。俄方谈判代表与普京保持密切联系,并依据预先制定的指导方针展开谈判。



1. 双方核心分歧与谈判僵局

俄方要求乌军撤出四地,实质上是要求乌克兰承认俄罗斯对这些地区的控制权。这与乌方坚持的领土完整原则直接冲突,成为谈判破裂的关键。

俄方主张先解决冲突根源(如北约东扩、乌克兰中立化),而乌方坚持“先停火、再谈判”,并要求西方安全保障。

历史经验显示,外部势力介入常导致谈判反复。例如,2022年谈判因英国前首相约翰逊施压而中断,此次美国对谈判态度的转变(从支持战斗转向推动和谈)可能影响乌方决策。



2. 谈判暂停的潜在意义

尽管乌方称谈判“无成果”,但暂停而非终止的状态为后续斡旋留下空间。土耳其作为调解方,曾推动2022年谈判接近停火协议,其地缘政治角色(控制黑海通道、与俄乌均保持联系)可能继续发挥作用。此外,俄方提出需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严肃讨论”乌克兰问题,暗示大国博弈仍是解决冲突的重要变量。



3. 未来挑战与可能性

双方长期敌对导致谈判缺乏信任基础。例如,俄方质疑乌方停火提议是为争取重整军备时间,乌方则认为俄方要求是变相吞并领土。

泽连斯基需平衡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与西方盟友的施压,而普京面临战争长期化的经济与外交代价。

若谈判重启,可能需要更广泛的多边机制(如联合国或欧安组织)介入,以提供中立监督和安全保障。



此次谈判虽未取得突破,但双方重回对话桌本身具有象征意义,反映出战争疲劳与国际社会促和压力。短期内,领土问题与战略安全矛盾仍难调和,但暂停状态可能为后续技术性磋商(如人道停火、战俘交换)提供契机。长期来看,冲突的终结不仅取决于战场态势,更需大国协调与妥协政治的实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