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你的朋友圈是不是又被“不老神药”刷屏了?

近日一种名叫“麦角硫因”的成分横空出世,号称抗氧化能力是维生素E的6000倍,还能延长寿命、逆转衰老,就连A股相关概念股也集体涨停了。

另外在社交媒体上,有人晒出“连吃3个月,皮肤发光”的对比图,直播间里,主播们激情呐喊:“错过NMN不要紧,麦角硫因才是真黑马!”

75岁的科伦药业董事长亲自裸半身秀肌肉带货,声称连吃3年麦角硫因“逆龄” ,还有明星宁X、李XX早就在直播间把它捧成“冻龄密码”。


图片

这剧情是不是很眼熟?这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没错,和当年NMN的爆火路径如出一辙——科学背书、名人站台、资本狂欢,最后留下一地鸡毛和满脸问号的消费者:这到底是抗衰老革命,还是新一轮“智商税”流水线?

科学滤镜下的“抗衰明星”,真有那么神?

先拆解这两个成分的“人设”,NMN主打的是“细胞充电宝”概念,作为NAD+的前体,理论上能提升细胞代谢和修复能力 ;麦角硫因则走“抗氧化特种兵”路线,靠专属转运蛋白精准投送到细胞最需要保护的位置,比如线粒体、大脑甚至精子 。

从机制看,一个管“修”,一个管“防”,确实各有千秋,动物实验里,麦角硫因能让果蝇寿命延长 ,NMN也能改善小鼠记忆力 ——但问题来了:这些数据能直接平移给人类吗?

答案很残酷:不能,目前麦角硫因的人体临床证据寥寥,NMN虽有小规模试验,但长期效果和安全性仍是谜,科学家Barry Halliwell(自由基理论奠基人)倒是力挺麦角硫因的抗氧化潜力 ,可学界共识是:抗衰老是系统工程,单靠一种成分“逆天改命”,纯属科幻片剧情。

从NMN到麦角硫因,抗衰市场仿佛一场永不停歇的“续命游戏”,但剥开营销的外衣,这些成分到底是科学奇迹,还是资本催生的新“智商税”?

曾经NMN的故事堪称一部魔幻现实主义商业大片,2013年,哈佛大学教授大卫·辛克莱的一项研究发现,给老年小鼠补充NMN可逆转衰老指标,毛发变黑、跑得更快,一夜之间,NMN被捧为“不老神药”,资本疯狂涌入。

然而,科学界的争议从未停止,NMN的核心机制是提升体内NAD+水平,激活长寿蛋白Sirtuins,理论上能修复DNA、增强代谢,但问题在于:

1. 人体证据不足:小鼠实验≠人类效果,至今NMN仍缺乏大规模临床数据支持,长期安全性存疑。

2. 癌变风险:NAD+虽然能促进细胞能量代谢,但也可能助长癌细胞增殖,2022年《自然》子刊一篇论文指出,高剂量NMN或加速某些肿瘤生长。

3. 监管围剿:2023年5月,中国卫健委将NMN踢出食品添加剂名单;美国FDA也将其从膳食补充剂降级为“需审批药物”。一夜之间,NMN从“抗衰明星”沦为“灰色地带商品”。

讽刺的是,NMN的退潮并非科学证伪,而是监管和商业博弈的结果,一位业内人士透露:“NMN成本不到千元,终端售价动辄上万,利润比茅台还高,但政策一收紧,资本立刻寻找新猎物。”

科学还没定论,市场就已杀红了眼,NMN的教训就在眼前:2020年国内禁售风波中,部分产品被曝含量虚标、甚至根本不含NMN ,价格却敢标到每瓶上千元。

NMN凉了后,麦角硫因接着火了,这个1909年从真菌中发现的成分,突然被包装成“抗氧化界灭霸”“抗衰终极答案”。

如今麦角硫因的剧本更“高级”——科伦药业董事长亲自下场,概念股单日吸金1.29亿 ,护肤品、保健品厂商连夜改包装,把“麦角硫因”四个字印得比品牌名还大。

这套组合拳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制造稀缺感:麦角硫因在自然界含量极低,主要靠蘑菇、坚果摄取,但日常饮食很难达标 ——暗示“不买补剂你就亏了”。

捆绑名人效应:明星、企业家背书,把“抗衰”和“成功人士”人设绑定,贩卖阶层焦虑。

资本推高预期:二级市场炒作倒逼消费市场,形成“越涨越买,越买越涨”的泡沫循环 。

在科学层面上,麦角硫因确实有两把刷子它能搭载专属转运蛋白OCTN-1,直抵线粒体和细胞核,清除自由基的效率是维生素E的6000倍。


日本金泽大学实验中显示,补充麦角硫因的小鼠中位寿命延长16%,运动能力显著提升,确实有延长寿命的效果。


它也被多国认证,欧美日韩已批准其作为食品原料,中国卫健委也在2024年5月受理其新食品申请,它确实在抗衰方面有一定效果。

讽刺的是,麦角硫因的吸收率其实很低,可能需要大剂量才有效,而高剂量又可能干扰其他药物吸收(比如二甲双胍)——但这些“瑕疵”在营销话术里永远轻描淡写。

科学背书≠商业合理,麦角硫因的爆火,本质是资本在NMN遇阻后的“无缝衔接”。


曾经的NMN退场留下了百亿市场的空白,麦角硫因凭借“抗氧化+抗炎+护肝”的多重标签,迅速填补空缺。

但无论是NMN还是麦角硫因,其商业逻辑都建立在消费者对衰老的恐惧上,而资本深谙三种“幻术”:


“小鼠延寿16%”听起来很震撼,但换算到人类身上呢?假设人类平均寿命80岁,16%意味着多活12.8年——但小鼠实验剂量远超人体可耐受范围,且衰老机制复杂,绝非单一成分能逆转,这就是幻术一:实验室神话

幻术二:偷换概念,麦角硫因的“抗氧化”被包装成“抗衰”,但抗氧化≠抗衰老。自由基只是衰老的一个因素,端粒缩短、蛋白质错误折叠等机制同样关键。正如一位科学家调侃:“这就像用防盗门防地震,不能说完全没用,但离‘保命’差得远。”

幻术三:价格玄学,某品牌麦角硫因胶囊定价1499元/瓶,毛利率超80%。成分表里,麦角硫因排在第8位,添加量不足1%,主要成分是淀粉和甜味剂。业内人士直言:“这行成本在包装和营销,原料占比不到10%。”

抗衰市场的暴利,还催生了一条隐秘的产业链,公司靠技术专利躺赚,量产99%纯度麦角硫因,成本5万/公斤,卖给品牌方50万/公斤,毛利率90%。

还可以代工厂“贴牌”生产,某代工企业透露:“客户只需提供商标,我们包办配方、生产、检测,一瓶成本30元的胶囊贴牌后卖500元。”

再就是主播和KOL分成高达50%,一场直播卖出1000瓶,主播入账75万,品牌方赚名声,消费者买心理安慰。

还有更荒诞的,某些品牌连基础研究都省了,一款热销口服液宣称“麦角硫因+白番茄抗衰”,但白番茄的主要成分是茄红素,与麦角硫因毫无协同效应,这就是“成分连连看”,只要听起来高科技,像那么回事就能忽悠人。

谁在收割你的“不老焦虑”?谁在交“不老税”?中产、焦虑和人性弱点。

咱国人,从古代的帝王开始就好这一口,追求长寿就是上行下效的执念,前几年的不老药NMN在国内很是爆火了一把,再它审批受限制后,这个麦角硫因就填补了这个生态位,成了追求长寿一族的新宠。

现在抗衰市场的核心客群是谁?一线城市30-50岁中产,尤其是女性,他们有钱、有健康焦虑、有信息甄别能力但时间碎片化——完美符合“高净值韭菜”画像。

商家专挑“细胞实验”“果蝇延寿”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术语,却绝口不提“人体证据不足” ,明星晒“冻龄”只归功于麦角硫因,却不说他们同时可能砸了百万在医美和私人医生上。

再就是“伪科学”包装:把复杂的生化机制简化为“吃XX=年轻”,却忽略个体差异和综合生活方式的影响。

“不老药”的火爆本质是一场“时间货币化”狂欢——当社会把“年轻”等同于竞争力,抗衰就成了刚需,而资本只需把这份焦虑标价出售。

面对抗衰焦虑,消费者如何破局?

要看透“单一成分神话”,衰老是多重机制叠加的结果,没有“一招鲜”,即便麦角硫因有效,也需配合饮食、运动、睡眠等综合干预。

还要警惕“数据游戏”,“抗氧化能力是维生素E的6000倍”这类话术,实则是体外实验数据,与人体效果天差地别,记住:实验室试管≠你的身体。

人类对抗衰老的执念,本质是对死亡的恐惧,但真正的“不老”,或许不是皮肤的褶皱或NAD+水平,而是保持好奇心和行动力——80岁的谷川俊太郎还在写诗,95岁的芒格依旧犀利,他们的“年轻感”来自大脑,而非一瓶补剂。

从NMN到麦角硫因,它们也并非完全无用,但必须理性看待其局限,比如麦角硫因对光老化和神经保护可能有益,但别指望它让你返老还童。



真正有效的抗衰,是日复一日的健康习惯,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陈炜钦说:“如果你抽烟、熬夜、吃炸鸡,吃再多麦角硫因也救不了。”

抗衰的终极答案,或许藏在我们忽视的日常里:均衡的饮食(比如多吃蘑菇)、规律的运动、平和的心态。正如一位长寿村老人所说:“我活到100岁的秘诀?每天干活、吃自家种的菜,还有——少看朋友圈的保健品广告。”

抗衰市场从未停止造神,但“神药”背后,是资本对人性的精准拿捏——我们恐惧衰老,渴望捷径,科学会进步,神药会过时,但对抗衰老的智慧,始终是直面时间,与之和解。

下次再看到“不老神药”广告时,不妨笑着划走:你的时间很贵,别浪费在交“焦虑税”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