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陈振
来源 | 财经八卦(ID:caijingbagua)
引言:当代大学生的“同龄人压力”绑架消费,是否让年轻人们混淆了“体面”与“虚荣”?真正的社交资本真的是30块钱一杯奶茶上的logo吗?
当精致穷撞上父母的生存经济学
大学生其实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刚从“监狱式”的12年学习熬出头,以往的日子是高强度的学习和一个教室就能涵盖的青春,是天还没亮就得睁眼开始学习到十点半下晚自习的高强度生活。
当跨入大学后,扑面而来的自由是具有“报复心理”的。
可是面对这份自由,迷茫也将如影随形。一旦褪去日复一日穿着的校服和千篇一律吃的食堂,这群刚刚成年的孩子会感受到差异带来的冲击。
大学校园里不止是天南海北的学子,还有站在他们身后无数个不一样的家庭。
对于女孩子来说,化妆品护肤品以及换季需要买的新衣服是否要被定义成“必须消费”呢?对于男孩子来说“恋爱基金”是不是也会是必要花销的一种?
就算抛开性别定义,那宿舍聚餐和社交经费是不是也该纳入生活费呢?
这份自由带来的定义实在是太多了,如今的“生活费”已经并不是让孩子吃饱一日三餐就已经足够的时代了,所以纵观生活费到底需要多少这个问题,不仅父母头疼,孩子也磕磕绊绊摸索不清楚。
哪怕在同一个宿舍大家的生活费也都是五花八门,低的只有一千,好点的一个月四五千,还有那种花没了继续再给的情况,撇开给多少才够用的情况。
其实要明白大学生生活费的博弈其实就是资本绑架和价值观的不同。
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奶茶店让许多年轻人已经潜意识觉得奶茶、网红餐厅看成为社交的一部份了,但是在父母眼中,这是“非必要奢侈”。
就好像一杯30元的奶茶,换算成普通父母的工资,可能也需要工作两三个小时。
当这种变成“生活刚需”的时候就变得很敏感了,正因为大学生处于“伪小康”的现象中,有些学生可能学业没办法进行兼职挣取额外的生活费,自然而然这种问题就会落在父母身上。
据报告显示大学生月均饮品支出超400元,相当于二三线城市家庭月收入的10%。某高校调查显示,70%学生认为“不喝奶茶会被孤立”,但仅有30%能承担这一开销。
高校周边奶茶店3年增37家,单价从8元涨至30元,形成“消费闭环”——学生越喝越穷,品牌越赚越多。
为什么明知道这有可能是消费主义的陷阱和资本的隐形绑架,有些父母还是跟着孩子往下跳呢?
许多父母还是抱着“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观念,打心底没觉得孩子已经是成年人了,也没意识到大学生和以往的学生身份其实是有很大的生活习惯偏差的。
所以这种到“养娃致贫”,也是中国式父母的补偿心理陷阱。
许多父母因自己童年物质匮乏,过度满足子女需求,反而助长了“精致穷”心态。例如,山东煎饼摊主为女儿买3000元JK裙,自己却凌晨3点出摊。
再加上资本的心理操控,许多品牌利用“怕孩子输在起跑线”的焦虑,将普通消费品包装成“人生必需品”。
就好比某奶茶品牌广告词:“青春只有一次,别错过这份甜。”如此离谱的洗脑话术却还是会有人心甘情愿在长时间的耳濡目染中深深被捆绑着。
当父母的自我牺牲式付出成为习惯,孩子的潜意识很容易就误以为爱和金钱供给是一回事,而慢慢忘记责任与独立。
有学生将高消费视为“阶层通行证”,认为“用旧手机会被嘲笑”,却有人在意的是真正的尊重源于能力与品格,有的大学生月花1500元仍有余裕,因兼职赚取“享乐基金”;也有学生月耗3000元仍喊“不够”,根源在于物欲无度。
大学生重构健康的消费价值观很重要,“需要”与“想要”是可以清楚区分的, 青春是不能被资本所物化的。
但大差不错的家庭条件,也会出现不一样的“生活费”博弈。
多胎家庭vs独生子女的冰火两重天
在人口结构剧变与经济增速放缓的夹击下,许多经济条件差不多的中国家庭却正经历两种极端困境:多子女家庭“生活费压缩”和“独生子女生活费过剩”。
就拿我00后的堂弟舍友举例,他这位舍友是家里最大的孩子,往下还有和他年龄相差不大的两个妹妹,父亲一人工作月薪就5000元左右,结果三个大学生子女生活费总额只能压至3000元,人均也就1000元。
他母亲打电话给他的时候还常常说:“现在我们省点,将来你们三得养我们老”。
反观另一个独生子女家庭,父母收入也是加起来8000上下,每月给他3000元生活费,但他还是偶尔会抱怨一下“买不起限量款衣服”。
他父母的焦虑也有很鲜明的对比,就是他们非常害怕“不给钱怕孩子将来不管我们”这种事,跟另一个舍友父母的态度则是完全不一样。
而且有大数据显示多子女家庭大学生月均生活费为1200-1500元,独生子女家庭达2500-4000元。
归根结底还是逃不开“养儿防老”的理念,但如今的经济环境已经大变样并不是像爷爷奶奶那一辈让孩子吃饱能长大就好了,现在的教育成本已经成为养育小孩的基本需求了,而就单单教育成本,让一个孩子念到大学都得花费40万-100万。
现在已经不是给予小孩生命就可以高枕无忧的社会了,传统农耕社会的“反哺式代际契约”已经在失效了。
许多“多孩子家庭”总会传出“选择性行为”,例如很多农村家庭都会让大女儿早年辍学打工供养弟弟妹上学。
更或者是大家都得到了平等的对待,但是却是平等地都在为每个月省吃俭用而苦恼。
当生活费不再是非黑即白的“给多给少”问题,而是成为代际关系的很重要的一环时,中国家庭需要的不是更精确的算盘,而是更开放的账本。
父母坦然说出“我们也需要为自己存钱”并不奇怪,子女自信承诺“我会负责但不受绑架”也合理。
30元奶茶可以是给奖励孩子自己的甜头,而不是测试亲情的砝码,更不是“养儿防老”的前提条件。
经济大环境的重构,终究是为了让亲情回归情感本质——当我们谈论生活费时,说的不仅是钱,更是如何共同面对这个不确定时代的智慧,而不是回归更极端的解决办法。
当吃苦至上的从美德变成伤害
当网络上有着“不富养我把我生下来干什么?”这种言论的时候,站在另一个极端被压缩着青春获得扭曲的成长的另一群人像被毒哑了。
在反对“精致穷”的声浪中,另一种极端正在蔓延:部分家长将“穷养”异化为只提供基本伙食费,其余开支一律归为“非必要”。
每月仅获600元生活费的大学生真的有,而且这600还包含三餐、学习资料、交通费,这个学生为省钱每天吃食堂最便宜的馒头配咸菜,因长期营养不良晕倒课堂的事情也在学校听说过。
如果说以上是个例没有说服性的话,那确实有某教育机构调查显示,5%的家庭将大学生月消费控制在1000元以下,其中82%的家长认为“吃苦能培养抗压能力”。
这种“生存式穷养”看似传承了“艰苦奋斗”的传统,实则就是在制造新一代的心理与能力危机。
真正的吃苦教育本来应该是主动克服困难的能力培养,而非被动承受物质匮乏的折磨。
这种机械吃苦是会带来巨大的副作用的,就拿最基础的身体健康来说因为压缩饮食费用,长期吃饮食单一的东西很容易患上胃病、贫血,这样一来医疗费反而增加家庭负担不是吗?
极端穷养家庭是往往会陷入恶性循环的。
许多考证的报考费和书籍费并不廉价,有些相关的技能培训也可能是必要的,当在大学教育投资缩水的情况下无力支付,先不说会影响毕业,要是以后求职时也可能会缺乏相关的竞争力怎么办呢?
在知识经济时代,极端穷养非但不能“逆天改命”,反而可能将孩子锁死在底层。
再来说第二种情况,必要的社交资本是需要的,有些大学生可以斟酌选择,但极端穷养的家庭已经“社交成本归零”了,当同学聚餐永远缺席,被贴上“不合群”标签;不敢申请需要垫资的实习岗位,职业规划难以建立的时候,“吃苦”能弥补回什么吗?
极端穷养的“隐性成本”是许多家长看不到的,贫穷的思维比贫穷本身更可怕。
长时间的物质匮乏如果只是为了吃苦而吃苦的话,没有未伴随正确价值观引导的同时,成长会很痛苦。
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催生出自卑型讨好人格,当因为收到同学礼物后焦虑“回不起礼”,就会逐渐回避人际交往;甚至在职场中不敢争取合理权益,成为“背锅侠”高发群体。
当这群人在网络上的评论里说:“我只想弥补一下以前的自己而已。”
可是这种弥补在翻遍评论区后发现,大多数可能是很平常的一顿饭,一双性价比不错的鞋子,甚至有些是廉价的小玩偶。
但也有报复性补偿的群体,这群人一旦获得经济自主权,很容易报复性消费。
甚至还在评论区里看到了对亲情产生扭曲认知:“父母让我吃苦,将来也不必赡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俭以养德”是需要获得重新诠释的——俭的是挥霍无度,而非必要成长投入。
别让“穷养”成为低配人生的借口。
那些被极端穷养的孩子,或许能学会咽下冷馒头,但更大的可能是——他们从此失去了品味人生百味的勇气,与改变命运的可能。
父母教育的目的,很多时候都混淆了“吃苦”的概念。从而他们制造了“能吃苦的穷人”,却没有培养出来“懂幸福的奋斗者”。
真正的教育,从不是让孩子在“精致穷”与“生存苦”之间二选一。
当我们在讨论“30元奶茶该不该喝”时,更应思考:如何教会孩子理性评估消费价值,而非粗暴切断选择权;如何让艰苦奋斗回归精神本质,而非模糊成物质惩罚。
大家对这种现象怎么看待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