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作为生活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消费、稳就业、惠民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眼下,诸如月嫂、育婴员等职业也成为热门。这不,儋州的符女士刚参加完政府组织的“育婴员”公益培训并考试通过之后,就来到市场上找工作。可没想到,这“应聘”变成了“培训”,让符女士越发觉得不对劲。
当事人 符女士:在58同城上面找工作,它那里写的是招聘育婴师,(月薪)是八千到一万二,我就投(简历)了 ,那边家政老师联系的我,他是说来这边,家政公司的单是高端客户。
符女士说,等她来到位于海口和平大道的这家诚鸿家政公司,工作人员以需要提高业务水平为由,推荐她先参加公司组织的“育婴师”培训,为期半个多月,费用980元,且承诺培训考证后包推荐工作。没多想,在5月12号,符女士和对方签订了培训协议合同,并先交了定金580元。
当事人 符女士:签了以后她就说,这个证咱们学不一定能考得下来, 她说 要不要找别人代考,另外再付300块钱,就觉得它这个不懂是不是正规的,为什么我要考证还要给钱给别人代考,我就说我不学了,让她把钱退给我 ,她不退。
诚鸿家政公司负责人的说法令符女士觉得莫名奇妙,她不禁质疑起这家公司是否能开展正规家政培训。5月14号下午,记者陪同符女士来到这家诚鸿家政公司,负责人冯女士称,自己确实承诺等符女士培训完拿到证后,帮她找到雇主,但从来没说过可以叫人替考的事情;而培训协议合同上写明:乙方报名后不予退款,且符女士交的580元是定金,无法退还。
海南诚鸿家政服务有限公司 负责人 冯女士:(培训费)欠公司四百,到时候从工资里面扣,(记者:就是确实会给她安排工作吗后面)会啊,手续办完了,你到下午跟人家说你不学了,这个钱人家给你退不。
家政公司跨界开展培训业务
属超范围经营已被责令整改
不过,记者发现,这家海南诚鸿家政服务有限公司营业执照备案事项一栏,行业类型为: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并不包含培训。而当记者问起该公司是否有家政行业的培训资质,对方称不需要资质也可以培训,还通过手机出示一张其他公司的营业执照,这张营业执照上的经营范围写有职业技能培训。冯女士称,这也是他们合作的公司,只不过由于诚鸿家政公司场地大,便把培训安排在这边。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还发现,诚鸿家政公司存在培训中介行为。
海南诚鸿家政服务有限公司 负责人 冯女士:(记者:你这培训机构应该让她知道她培训的主体是谁啊,对不对)我们本来家政公司就属于中介,我们(合同)上也有我们的地址啊,有啥的 ,(学员)他们考试鉴定就往(别的学校)那边走嘛。
从事服务业的家政公司招收学员进行培训,这样的操作是否合法合规?记者把情况通过海口12345热线反映给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海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美兰分局海甸监督管理所的工作人员来到现场。经查证,诚鸿家政公司招收学员培训属于超范围经营。
海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美兰分局海甸监督管理所 副所长 苏清:现在这个海南诚鸿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它的经营范围现在只是有一个保姆服务,钟点工服务,家政服务,专业月嫂服务,保洁服务这几个项目,没有这个培训的内容在里面,针对它这个问题要进行整改。
现场,经过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协调,诚鸿家政公司同意与符女士解除培训协议合同,并退回符女士支付的580元培训定金。
(职业技能培训“避坑指南”)
警惕市场存“浑水摸鱼”乱象
多渠道解锁正规学习路径
当“一技之长闯天下”成为职场共识,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却暗藏“浑水摸鱼”现象:虚假宣传、资质缺失、培训“货不对板”等问题频发,不少求职者花了冤枉钱却学不到真本事。如何辨别正规培训?继续来看。
记者把符女士和海南诚鸿家政服务公司的培训协议一事,反映给了海口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该局职业能力建设科科长邢毅跟记者介绍,一般来说,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分两种,一种是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的公司企业,另一种是民政部门审批的民办非企业。而培训机构办理完了工商营业执照或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后,还要按注册地到属地人社部门申请培训职业的备案,经人社部门同意后,才能开展相关的培训。
海口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业能力建设科 科长 邢毅:人社部门看它这个名字(等事项)是否我们的标准,符合的话我们各区(人社部门)会统一归在一起,报我们市里面,市里面报到省厅,就纳入全省职业技能培训目录,(记者:那市面上没有进入目录的学校它培训的话有没有人去查处)一般是市场监督管理局(查处)。
经海口市人社部门查证,海南诚鸿家政服务公司不在《海南省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培训工种(项目)目录》内,未经批准开展相关培训的行为,属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查处;此外,海南诚鸿家政服务公司在培训协议上注明的“育婴师”的培训工种已经不存在,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保育师”或者“育婴员”。人力部门提醒,目前全省在人社部门备案,并接受监管的培训机构一共有317家,群众在选择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时候一定要擦亮双眼,核对清楚。
海口市人力资源开发局职业技能开发科 副科长 陈忠:我们海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官网上面,在搜索引擎里面大家可以搜索目录两个字,海南省所有培训机构,工种还有联系方式都有公布目录在上面,这是我们省厅审核通过的,是正规的培训机构,也可以自费地进行一个培训。
人力部门介绍,有需要的群众除了联系正规社会培训机构进行自费培训外,还可以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根据《海南省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县级以上人社、财政部门可以通过项目制方式,向培训机构整建制购买就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服务,对承担项目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给予一定标准的职业培训补贴。而补贴对象包括:毕业学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以及按国家和省委省政府要求纳入就业援助范围的其他人员。
海口市人力资源开发局职业技能开发科 副科长 陈忠:包括我们的一些常见的像家政服务类,月嫂、电工、面点师之类的,这些基本可以面向失业人员,到我们这进行意向登记,我们进行一个培训,还有在各个区人社(局)还有就业驿站也可以进行一个登记 。
而近日,国家多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家政服务职业技能专项培训行动的通知》,决定自2025年至2027年组织开展家政服务职业技能专项培训行动,面向有家政领域就业培训意愿的劳动者和已从事家政服务的人员,广泛开展家政领域相关职业(工种)技能培训,每年培训150万人次。记者也从海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有关方面了解到,我省开展此行动的相关通知文件有待印发。
(职业技能培训“避坑指南”)
当心“招转培”藏陷阱 守护你的职业之路
近年来,“求职招聘”秒变“就业培训”的乱象屡见不鲜。《直播海南》栏目多次曝光此类事件,这些套路背后究竟藏着哪些问题?求职者又该如何避开这些精心设计的“美丽陷阱”?让我们深入剖析。
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让不少求职者渴望找到高薪、稳定的工作。一些不良机构和企业正是利用这一心理,设置重重“培训”陷阱。面试时,不良机构和企业以各种理由诱导求职者参加培训,承诺培训后能获得高薪岗位。可现实是,培训质量堪忧,甚至根本没有所谓的就业机会。许多求职者不仅白花了钱,还背上沉重债务。
2023年6月,海口多名求职者反映,他们原本应聘海口通达智联科技有限公司的短视频剪辑、产品运营、商务助理等职位,但公司以工作能力尚未达标为由,让他们参加培训,他们均和公司签署了《实训协议》,课程价格是23800元,他们还通过第三方公司或者借贷平台进行了贷款。而这些钱都打在了海口通达智联科技有限公司的账户上,培训还未结束,公司却突然人去楼空。
2018年7月,海口几名高校毕业生求职应聘海口蓝核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和公司签订了“实训就业协议书”,结果工作没落实,反而背负上万元的培训贷款。
律师提醒,求职者在应聘时应该分清“职业培训、岗前培训、管培生”等概念,避免被误导。
律师 李宇喆:关于岗前培训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月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 ;管理培训生项目签订的是正式的劳动合同,而不是培训协议,培训期的时候是计入工作年限,并且正常地支付工资的,而且还有明确的轮岗计划和晋升通道的书面约定 ;关于职业技能培训的(注意)有没有去诱导签订一些培训的贷款协议,这个是可能涉及套路贷的,有没有口头承诺包就业 ,但是没有写入合同中的。
而“招聘变培训”可能涉及刑事和民事责任的交叉,甚至还涉嫌合同诈骗。今年4月8号,我们《直播海南》栏目报道了海南鲸贸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在招聘平台上,以海南翔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名义发布新媒体运营助理岗位招聘启事,而后在求职者试岗时,以工作技能实训为由要求求职者办理信用卡,贷款缴纳1万至3万余元的实训费,收款方为海南鲸贸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承诺“包还贷、包就业”,却在收取26名受害人共计50余万元后突然停摆。报道播出后不久,海口警方破获了这起以招聘为名的“培训贷”诈骗案,依法刑事拘留2人。律师提醒,防范风险,求职面试时涉及到费用支付,要谨记“五不原则”。
律师 李宇喆:不交押金,不买课程,不签借贷协议,不抵押证件,不支付违约金。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也提醒广大求职者要提高警惕、谨慎选择应聘单位,在签订培训合同前,还应认真阅读合同条款,分清招聘单位和培训机构是否相同,以防“张冠李戴”上当受骗。
海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美兰分局海甸监督管理所 副所长 苏清:一定要注意相关培训机构的机制,还有合同上面签署的内容。
若发现自己被套路或者权益受损,求职者应及时采取法律手段维权。如果涉及民事纠纷,可以拨打12333热线向劳动监察部门进行投诉;如果涉及刑事案件,应该立即向公安机关进行报案。
短评:从单兵作战到协同治理 破解“招转培”监管困局
这一桩桩案例背后,是不良机构对法律底线的漠视,是对求职者经济与职业信心的双重打击,更可能让涉世未深的年轻人陷入债务困境。“招转培”陷阱在就业市场屡禁不止,监管层面难辞其咎。在网络招聘蓬勃发展的当下,监管未能及时跟上节奏,部分招聘平台信息审核形同虚设,海量虚假职位肆意流通 ,为“招转培”提供滋生土壤。从监管流程来看,涉及劳动、教育、金融多部门,却缺乏有效协同,职责存在模糊地带,导致面对受害者维权时,各部门难以形成合力,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比如求职者遭遇贷款培训骗局,金融监管部门若能对借贷平台加强审核,劳动部门严格审查企业招聘资质,或许就能避免此类情况发生。对此,监管部门应明确权责,建立多部门联动长效监管机制,从招聘信息发布源头到培训、贷款环节全流程监管。对违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同时,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强化对招聘平台的监督检查,督促其履行审核义务,建立企业信用“黑名单”制度,让不良企业无处遁形,还就业市场一片清朗。
记者:吴毓大、汪浩
编辑:黄露莎
审核:郑伟、孙殿洋
监制:孙帅
直播海南(ZBHN66810110)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