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市气象台发布的消息,16日20时左右,强回波主要集中在我市顺义、朝阳、平谷、通州北部等东部地区,16日14时至20时全市平均降水量1.8毫米,城区平均0.1毫米,最大降水量出现在密云塔沟33.0毫米;最大降水强度出现在密云雾灵山,16日19时-20时降水28.9毫米。


延庆佛爷顶和香营乡、怀柔琉璃庙、密云冯家峪和高岭镇均出现冰雹,最大直径2厘米左右。同时,延庆、门头沟、怀柔、密云、海淀等局地阵风达8级左右。

与几天前(5月13日)强对流天气相比,本次天气过程有何相近或不同?其成因是什么、影响如何?中央气象台高级工程师蓝渝进行了解读。

蓝渝分析,本次影响对流系统的中层引导气流强度更大,对流风暴移速更快,预计将导致更加明显的雷暴大风天气,冰雹与短时强降水相对较弱且更加分散。

针对近期强对流天气频发态势,蓝渝解释,当前北方地区正值春末夏初,冷涡活动频繁,持续引导小股冷空气南下。同时,偏南低层暖湿急流有所加强。冷空气与暖湿气流频频交汇于华北地区,为形成强对流天气提供有利条件。这种天气形势将持续至夏季,雷暴、冰雹、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仍可能多次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尺度对流系统是孕育强对流天气的“幕后推手”,但它的行迹特征往往变幻莫测。

受到地形条件和瞬息万变的垂直天气环境影响,强对流天气具备突发性强、局地性明显的特征,时间和空间的尺度都很小,通常生命史浓缩在短短的1至2小时内,就像转瞬即逝的“烟火”,甚至还会上演“一街之隔,晴雨两重天”的现象,这些无疑都为对它的精准“捕捉”带来巨大挑战。

蓝渝表示,本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呈现中小尺度对流特征,发展演变迅速,建议公众通过官方渠道及时获取本地的滚动预报预警信息,以便科学避险。同时,部分地区风力大,应做好临时搭建物的防风加固,建议公众远离高楼,警惕高空坠物。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晓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