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岁的张姨,变了。
曾经那个一心为儿子打拼、连一件新衣服都舍不得买的老母亲,如今一身红裙,跳舞、旅游、上摄影课,还晒起了朋友圈。
邻居们私下议论:“你听说没?张姨不再给儿子带孩子了,连家里的水电费都不管了。”
“她不是最心疼儿子的妈吗?怎么说不管就不管了?”
是啊,曾经那个只为儿子任劳任怨的老母亲。如今,怎么就变了呢?
一:从前的她,只为儿子活
张姨年轻的时候命苦,老伴走得早,她一个人把儿子拉扯大。
那时候她常说:“我这辈子别无所求,就盼着孩子好。”
儿子考上大学,她拿出攒了好几年的积蓄,甚至偷偷卖掉了结婚买的首饰,只为了交上那一笔学费。
后来儿子谈婚论嫁,要买房,张姨几乎没犹豫,把多年省下的钱,全都给了他。
“我一个老太太,吃不了多少穿不了多少,孩子花钱的地方多,我不帮他,谁帮他?”
再后来,孙子出生,媳妇产后上班,孩子没人管。
张姨又搬去跟他们同住,一住就是八年。
早上做饭,送孩子上学,下午接娃放学,晚上辅导作业、洗衣做饭。她像个住家保姆一样,全年无休。
“你就是个操心命。”邻居曾劝她别那么累,她却笑着说:“只要孩子有需要,我再苦也愿意。”
她的退休金,几乎没剩过。补习班、物业费、水电费、菜钱,全靠她补贴。
而她自己呢?一件十年前的旧毛衣穿到起球,一顿饭舍不得买肉。“我一个人,凑合凑合就行了。”
她以为,自己这样的付出,会换来孩子的感激,家庭的团圆。
可她慢慢发现,她不再是“被需要”,而是“被默认”。
二:一场病,让她冷到了骨子里
真正让她想明白的,是那年生的一场病。
她感冒了,开始只是咳嗽、发烧,想着扛一扛就好。可几天过去,不但没好,反而胸口越来越闷。
去医院一查,医生说是肺炎,需要住院。
张姨怕打扰儿子,不敢打电话,自己一个人打车去挂号、做检查,连挂水也是自己一个人坐在急诊室的铁椅子上。
几天下来,花了三千多块。她原本攒着给孙子报课外班的钱,一下子全花光了。
她心疼了好久,还自责为什么会生病。
可住院这几天,儿子一趟也没来过。
电话倒是打来几个,除了刚开始的寒暄,后边就全是催促:
“妈,你什么时候出院啊?下次还是多注意点吧,这一住院,孩子上下学都没人接送了,也没人做饭,孩子这几天净吃外卖了。”
挂完电话,她坐在屋里,一阵沉默。
屋外凉风吹进来,她缩了缩身子,忽然觉得屋子空荡荡的,心里也像被什么掏空了一样。
“我一辈子省吃俭用,把什么都给了孩子,结果病了一个人扛,钱花光了都没人问一句,还遭埋怨。”
她也不怪孩子,但那一刻,她忽然明白:
她在他们生活里,早就不是“重要的人”,而是一个“理所当然”的角色。
三:开始为自己打算
出院后,张姨干了一件以前从不敢想的事——给自己立了“三个账户”。
第一账户,日常生活支出;
第二账户,健康应急基金;
第三账户,专门为她自己:跳舞、旅游、买衣服。
她没有声张,悄悄报了一个舞蹈班。第一次走进排练厅,她站在人群中,有些局促,甚至有点不好意思。
可音乐一响,她居然也跟着跳了起来。跳得满头大汗,心里却前所未有地轻松。
她开始在手机上查机票,看游记攻略。她说:“我想去一次云南,吹吹大理的风,看看洱海。”
她第一次为自己定了一场旅行,只跟儿子说了一声,就潇洒地出发了。
她想,自己也有权利,去过一点只属于自己的日子。
四:她的“自私”,其实是清醒
起初,儿子也察觉出了变化:“妈,你最近变得奇奇怪怪的,也不怎么给家里花钱了。是不是不高兴啊?”
张姨没有争论,只是平静地说:
“你们有你们的日子,我也想过我自己的生活。我不是不帮你们,而是我得先能照顾好我自己。”
儿子一时间有些不解。
可慢慢地,他看到母亲跳舞后红润的脸色、晒照时发光的眼神,忽然有些明白了。
他对妻子说:“妈这一辈子太辛苦了,是该为自己活一次了。”
更让张姨欣慰的是,有一天孙子在饭桌上说:“奶奶,你跳舞好帅,我同学都说我奶奶比他们奶奶潮!”
这句话,她反复回味了好几天。
她笑着对邻居说:“以前我总想着给孩子多留点,现在,我想留点快乐给我自己。”
五:她不是变了,她只是终于不再只为别人活
张姨说:“我不是不爱孩子,我只是想,不要把我当成一个永远在付出的工具。”
“留点钱给自己,不是不信孩子,是不想让孩子哪天突然发现,连个能靠的妈都没了。”
她用温柔而坚定的方式,把人生的主权慢慢收回。
她说:“我帮孩子,是出于爱。但帮到最后,连自己都站不稳了,那就不是帮,是害。”
这世上,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那个什么都不说、什么都给的老母亲。
儿女觉得,你有退休金,就该补贴他们;
觉得你带孙子,是天经地义;
生病了,你不吭声,他们也就不问。
可他们忘了,你也不过是个年迈的普通人。
张姨用行动,告诉了所有父母:留点钱给自己,不是自私,是底气;不是冷漠,是智慧。
你觉得,若退休了,钱是都给孩子,还是留给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