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陈晨
在太行山东麓的河北省赞皇县,一种延续千年的手工技艺正悄然书写着现代传奇。原村土布非遗工坊内,木制织机规律的“吱呀”声穿透时空的阻隔,第四代传承人仇莎轻抚着布料,向记者展示着土布纺线里藏着的时光密码,每寸布都凝结着72道工序的匠心,但要让老手艺活下去,必须让它在当代生活中找到新坐标。
千年技艺的现代突围:标准化破局与美学革命
走进原村博物馆,72道工序流程图悬挂在墙上,非遗传承人仇莎介绍,从2008年起,赞皇县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坚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牢固树立“传承不收旧,创新不离根”理念,注册了“原村”商标,成立了研发设计中心,三管齐下抓创新促转化:一是通过落实生产标准和技术改进,大幅度提升了产品品质;二是通过生产设备的不断革新,实现了布幅从40公分到70公分再到140公分的巨大跨越,生产效率成倍提高;三是通过引进提花工艺,导入植物染和矿物染工艺,克服了传统土布色彩单调款式单一的弊端,不仅符合了现代审美,花色品种还增加到1000多个。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土布完成了由粗、厚、笨重向细、薄、轻柔的美丽蝶变。
第四代传承人的三重对话:非遗活化得双向奔赴
作为非遗世家走出的“创二代”,仇莎原本在北京上班,有一次她回家探亲,母亲崔雪琴带她去土布非遗工坊看了看。“一推门,我就被震惊了,满院都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仇莎回忆道,“当时一位老人拉着我的手说,‘你是做销售的吧,你看我织的布好不好,你给原村多卖点布吧,卖到全世界’。这位老奶奶的话朴实又有魄力,触动了我。于是我便毅然决然走上了技艺传承之路。”
记者看到,在仇莎的手机相册里,3000余张田野调研影像构成一部太行山民艺生态图谱。从晨露未晞时采集的茜草根,到老匠人掌纹中嵌入的棉絮,她用镜头丈量着土地的温度。植物染料的PH值需要精准控制在6.8-7.2之间,这是奶奶们用舌尖试了半世纪得出的数据。
2022年,在北京服装学院指导下,原村土布非遗工坊承担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养心殿西暖阁墙壁饰布修复面料研发工作,期间,原村人的高超技艺和敬业精神得到博物院专家的高度称赞。近年来,原村土布不但布局国内一线城市,还走出国门,相继参加德国法兰克福家纺展、比利时弗拉芒国际贸易博览会等国际展会,并受邀登上米兰国际时装周。 2023年7月,原村土布系列文创产品先后在法国、西班牙展览,受到海外观展民众的喜爱。
仇莎这个常出现在国际时尚论坛的年轻传承人,在米兰时装周展示提花土布礼服时曾说到:“我意识到非遗活化需要三重对话:与传统匠人对话,与当代审美对话,更要与土地对话。”
过去与未来的时空枢纽:织机声里的乡村振兴密码
原村构建的“非遗生态圈”展现出强大能量:5座工坊辐射6个乡镇,形成32个家庭纺织点,农户年均增收3.2万元;非遗研学路线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与北京服装学院共建的创客基地,已孵化出7个纺织类创业项目。更令人振奋的是,在赞皇县职业中学,土布纺织已成为必修课,孩子们在经纬交织中触摸的不只是技艺,更是文化自信的基因。
站在原村博物馆的百年织机前,仇莎和母亲崔雪琴的非遗传承故事在光影中流转。72道工序,一代又一代的纺织机,挂在展馆中一针一线的成衣,记录着土布千年沧桑,此刻仿佛成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时空枢纽——在这里,每根棉线都续写着文明传承的密码,每次技术突破都在重塑非遗的生命维度。
【记者手记】
从深山工坊到国际展台,原村土布用二十年完成了一场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实验。当798艺术区的潮人们追捧植物染卫衣,当米兰设计周评委惊叹于缂丝提花工艺,这项古老技艺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重归生活现场。或许,非遗保护的真谛,就在于让传统基因在现代肌体中找到新的表达方式,正如仇莎所说:“我们要做的不是把遗产供在神坛,而是让它在人间烟火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