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务员考试堪称"冷门中的大冷门"。有网友分享了朋友的真实经历:连续两年冲击江苏公务员未果,却在随手报名上海事业编考试后,几乎不费力气就拿下第二名,顺利入职。

不少过来人甚至调侃上海公务员考试是"瞎报都能上",可既然“瞎报都能考上”,为什么大学生却不去考呢?是不愿意吗?要知道热门公务员岗位的竞争格外激烈,甚至能达到成千上万人中筛选一个的程度。



可见大学生对公务员岗位的青睐程度,可没想到即便在这种情况下,考公热中还是存在着这样的“冷思考”,上海公务员岗位似乎成了考公界的一股清流,但这种现象背后的答案,其实现实又扎心。

为何上海公务员“瞎报”都能上,大学生却不愿考?答案现实又扎心

这种反差鲜明的现象背后,隐藏着一个扎心的现实——户籍壁垒。翻开上海公务员招录公告,大多数岗位都明确标注"限上海户籍",这短短四个字,如同一道无形的屏障,拦住了无数怀揣公职梦想的大学生。



有过备考公务员经验的大学生都知道,考公的难不仅在于题目,更在于竞争的激烈程度,一个岗位报考的人越多,上岸的难度就越大,而又了“户籍壁垒”这道天然屏障,有资格报考上海公务员的大学生数量也直线下降。

每年涌入上海的几十万大学毕业生中,拥有上海户口的人寥寥无几,笔者不仅联想到一名女同学在上海读研究生,顺利落户上海之后的喜悦,当时还有不少网友嘲讽她“不是310开头算什么上海人”,而如今再看,至少人家给下一代先赚下了户籍的优势。



同样位于长三角地区,江苏地区和上海地区的考公现状对比的更加明显。江苏的公务员考试几乎没有严格的户籍限制,全国各地的优秀毕业生都可以报考,很多岗位动辄几百上千人竞争一个职位,考试难度自然水涨船高,这也解释了为何有人在江苏连续两年未能上岸,却能轻松通过上海的考试。

可见对于当下的公务员考试来说,努力只是基本因素,在努力的基础上,更多的是看竞争的人数,一些地区报考人数较多,即便付出了再多的努力也有失败的可能,毕竟万里挑一的概率摆在那里,而有些地区一旦具备了天然的优势,即便“瞎报”也能上岸,这样的局面真是现实又扎心。



送给大学生的经验之谈:多元化的职业规划,能降低单一道路的风险

面对这样的现实,大学生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首先要打破"只有考公才是出路"的固有思维。公务员职业固然稳定,但也并非适合所有人。

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基于个人兴趣、能力和发展规划,理性看待考公这条路,毕竟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而职业选择则关乎一生的发展方向。



当然这样说并非是否定考公这个选择,如果能上岸自然是好的,可问题在于,当自己的户籍、专业等因素,不能保证同学们找到竞争比例合理的岗位,孤注一掷的考公往往会错失更多的就业机会。

不少同学为了备考公务员,直接“两耳不闻窗外事”,殊不知在校招的舞台上,还有很多工作机会含金量并不输公务员岗位,央国企就是不错的选择。



相比公务员,央国企在户籍限制上通常更为宽松,薪资待遇也更具竞争力,特别是总部位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央国企,不仅提供稳定的工作环境,还有相对可观的薪资和福利,如果能抓住校招的机会进入央国企,未来的职业发展也并不输公务员。

多元化的职业规划可以降低单一道路的风险。考公可以作为求职的一个方向,但不应该是唯一选择。同时关注校招、国企招聘、创业项目等多种可能性,不把所有的赌注押在一条路上。保持开放的心态和灵活的策略,往往能发现意想不到的机会。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