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利润率很高,但就是不给员工涨工资。咱们现在远远谈不上高工资高收入,而是怎么样努力做到中工资中福利。上个月国强之后如何明富这条视频,观众看后提了一些问题,有三个问题特别有意义,我想在这里简单作答。

第一个问题是最低工资提高后,企业会受不了?

这个问题是个伪问题,因为政府给出的最低工资标准是要低于市场的实际最低工资的。比如北京最低月工资是2420元,但至少在我的见闻范围内,没有听说过任何一家市场化的公司开2420块钱可以招到员工。

我以前打一个网约车,司机跟我抱怨,他的一哥们儿是一厨师,换了一家新饭店之后,老板开的工资是一个月5000元。这个厨师破口大骂,然后辞职了,因为他原来的工资是一万。

我想一线城市5000块钱已经是市场的底价,但是一二三四线城市的情况不一样,可能有些低线城市的市场最低工资跟当地政府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差不多,甚至还要低一些。但我认为一二线城市不可能有市场最低工资低于政府最低工资的事情。当然,有一些特殊情况,非全职的服务型工种,比如门卫、保洁阿姨,可能也有一个月2000多块钱的情况。但这都不是人社部最低工资标准规范的那一类就业人群,他们都属于非全职的间歇性就业人群。而我们讨论的是全职人员。

所以真正的问题不是企业要把工资提高到规定的最低标准线,而是能否把已经高于规定线的工资再往上涨一涨。这个我觉得取决于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企业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有些企业确实利润率很低,确实涨不上去,这个就不能强行要求企业涨工资了,否则企业关门了,不仅工资拿不着,连饭碗都丢掉了。

但也有一些企业利润率很高,但就是不给员工涨工资。在上市公司中,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因为财报是披露的,就有那么一些行业龙头,每年大几百亿的利润,却多年员工工资增长滞后于企业利润增长,这个就很不应该。

那还有就是政府能不能做一些事情,从而给企业创造给员工涨工资的条件呢?我觉得是可以的。如果政府能够把税费降低一些,能够把给企业结算的账期加快一些,实际上就等于给企业增加了收入,那这部分收入当然可以用来涨工资了。

说到这儿,有一个观众的问题我觉得非常好。他问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是不是应该和企业社保缴费比例的下调同步?我认为应该同步。现在企业的社保缴费负担确实过重,这么高的缴费比例,是因为社保账户要维持一个收支平衡。如果每年收不上来足够多的钱,那么社保账户上花出去的钱就会大于账上有的钱,形成亏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至少20年前,就有经济学家,比如吴敬琏先生,提出过划拨一部分国有资产去充实社保账户。因为社保这个事情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之后才提出来的,之前是没有这方面的投入的,所以要补上这个亏空,就得有一笔钱注进去才行。那这笔钱要么就是每年的现收现付,要么就是找一笔钱注入进去。那我们有庞大的数以百万计的国有资产,完全应该拿出一部分来充实社保账户,这也是办国有企业的其中应有之义。

还有一个观众问,高工资高福利了,中国还怎么做世界工厂?我觉得这真是多虑了。咱们现在远远谈不上高工资高福利,而是怎么样努力做到中工资中福利。世界工厂的意思是,中国制造服务全世界。但如果代价是我们自己的工人长期低工资低福利,却用廉价的商品满足他国的消费者,那不就是用我们的人力资源,用我们人民的幸福去补贴其他国家的消费者吗?

在中国之前,世界上还有过几个世界工厂,分别是日本、美国和英国,他们在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让老百姓变得富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国家实力和人民的福祉同步增强了,这才是世界工厂的应有之义。所以说中国制造不能够一味地靠低成本打天下,否则就意味着牺牲自己去补贴别人。实际上,中国制造这几十年来不断的在产业升级,在相当多的行业,中国制造已经拥有了技术优势,也给自己的利润提供了保障。而那些无法进步的,只能靠压榨员工、压榨供应商存活的企业,我认为应该被淘汰出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