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无锡的危旧住房原拆原建试点
取得喜人进展
靖海新村35-37号主体封顶
盛岸一村90-91号主体封顶
盛岸一村18-20号基坑完成
这个由居民100%签约同意
政府贴补重建的项目
让市民“尝试”原地焕新的获得感
也开启了
我市国有土地危旧住房自主更新模式
今年
我市将试点片区自主更新
选定具有40年以上房龄住房
通过“政府引导、业主主体、因地制宜、企业参与”
的多方模式
鼓励居民通过“自筹+共治”
改善居住环境
引进社会资本与居民共同实施宜居改造
“原拆原建”破冰启动
盛岸一村的老房因设施老化,漏水、隔音差等病灶长期困扰着居民,2024年被列为危旧房改造试点。据悉,新房优化了房型、朝向和居住功能,预留了电梯基坑,宜居性明显提升,从拆迁到封顶仅用了4个月。预计今年下半年,盛岸一村90—91就能交付回迁。
“这个楼拆除的时候,每平方米的钢结构只达到5公斤,现在每平米达到90公斤。”中建科工危旧住房改造项目项目经理彭阳告诉记者,在拆除过程中,他们对既有房屋结构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它没有任何抗震保护,内部的管线、房屋老化非常严重,拆楼就用了半天时间。五一假期之前靖海新村35-37号已经主体封顶,预计今年8月之前就能交付。
目前,靖海和盛岸首批“原拆原建”方案为面积“拆一还一”,由政府予以贴补。
“居民100%签约,得益于拆除重建不需居民‘自掏腰包’,但这种资金兜底的模式,实际上难以复制推广。”在业内人士看来,寻求政府牵头主导、居民自主选择、社会资本参与的“可持续更新”解法势在必行。
“自主更新”大势所趋
今年,我市对未纳入年度征收计划,经鉴定为C、D级的危旧住房及其他符合条件的危旧住房,且相对成片的区域,鼓励居民自主更新。
住建人士透露,以惠龙新村为试点,正谋划由居民自筹、政府支持、平台实施的片区自主更新方案,将零星楼栋改造扩展为连片开发,统筹解决居住环境差、停车难、公共服务缺失等问题。
位于梁溪区石门路与民干路交叉口附近的惠龙新村有17栋6—7层大板房,共644户,总建筑面积3.34万平方米。目前已有约半数同意原拆原建方案。
“我们新市民没啥顾虑,房子确实太老了,希望尽快拆除重建,还能抵扣新房子一部分面积,再低价购买,挺实惠的。” 113栋居民陈先生认为市场化的“原拆原建”会让新建小区更好。
“支持原地重建,住了30多年的老房子,不舍得离开,能在熟悉的片区住上新房当然开心。” 惠龙新村140栋居民陈阿婆说。
也有不少居民一时还难以接受原地自筹换房的新方式。
“拆了也不能立即入住,想住大点,还要加钱,不划算。”
“拆了重建,又得重新装修,年纪大了,不想折腾,能直接入住就好了。”
“希望政府多补贴点,我们居民少出点钱。”
“环境要能明显改善,我们才心甘情愿出钱。”
“随大流,这栋楼有一半以上同意,我们就同意。”
“暂不同意的居民多为经济能力有限或倾向于征收拆迁老办法,归根结底还是在算‘经济账’。”在住建人士看来,自主更新鼓励居民出资扩面,超出原户型面积分档出资,居民实际上可获得一定增值。
13日上午,惠龙新村133栋居民高女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自主更新的规划设想:以产证面积约50平方米的大板房为例,如选择回迁70平方米的新户型,以目前周边二手房价为参考,原房屋价值约40万元,按照阶梯价格,多出的面积由居民自筹出资约10万元,新房单价高于原大板房,居民可获得30多万元的财产收益。
根据初步测算方案,自主更新后,小区绿化率、公共活动空间将大幅提升,停车位、商业设施、社区服务均会焕新,新房还将主动邀请居民参与方案设计,吸纳合理意见建议,居民可与开发企业、政府部门共商共建自己的新房,大幅提升获得感。
可以预见,“居民出一点、政府补一点、社会资本投一点”的模式将逐步推广,助推全市危旧住房更新迈入可持续新阶段。
相关专家认为,对开发企业而言,未来,房屋销售、停车位出租、商业配套、社区服务等都能平衡开发投入。
政策层面上,《无锡市城市更新办法》已正式出台,在规费减免、税收优惠、奖补激励上可争取支持,对各方而言,都不失为共赢的良机。
编辑:蔚来
校对:小阮
责 编:李旭
编审:俞纯
来 源 :无锡日报、无锡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