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施仲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是罹患脑卒中、心肌梗死和导致心血管病死亡的首要危险因素。近年来,我国的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增高。例如,中国高血压调查(2012~2015年)发现[1],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为27.9%(即有2.45亿高血压患者);2020~2022年中国居民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项目的调查结果显示,18岁及以上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高达31.6%[2]。与此同时,我国人群中由高收缩压导致的心血管病死亡人数呈持续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198万增至2018年的267万[3]。因此,我国的高血压防控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然而,目前许多居民朋友对高血压危害性的认识明显不足,对如何防治高血压还存在诸多认知误区,需要及时澄清。
在5月17日世界高血压日到来之际,医脉通特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施仲伟教授,聚焦高血压防治领域10大常见认知误区,展开专业解读与深度剖析,为您拨云见日、答疑解惑。
误区1
在家偶尔量血压高点没事,只要在医生诊室测量的血压不高就行
血压测量目前主要有三种方法:①诊室血压,②家庭血压,③动态血压监测。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均建议使用通过国际标准方案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而且需要在标准条件下进行规范化的测量。诊室血压是由医护人员在诊室内进行血压测量,是目前诊断高血压、进行血压水平分级以及观察降压疗效的主要方法。家庭血压是由患者本人在相对熟悉的家庭环境中进行,是近年来大力提倡的血压测量方法。我们建议高血压患者经常在家自测血压,绝大部分患者都可以通过家庭血压监测来管理和控制自己的高血压。我们也建议没有高血压的居民定期自测血压,以便早期发现高血压。
需要注意的是,在诊断高血压时,三种测量方法的血压数据并不“等值”。高血压的定义是:在未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下,诊室血压≥140/90 mmHg或家庭血压≥135/85 mmHg。采用动态血压诊断高血压的标准更复杂一些,包括24小时平均血压≥130/80 mmHg、白天血压≥135/85 mmHg、或夜间血压≥120/70 mmHg。正在服用降压药的患者,无论血压测值如何,均诊断为高血压患者。
血压有变异性,故在不同时间点进行家庭血压测量,测值可以有较明显的波动。因此,在用于诊断高血压时,家庭血压需连续测量5~7天取平均值,不能仅凭单次或单日测量的数值来诊断高血压[4]。在这个意义上,经常自测家庭血压者,如果大多数测值正常,只是偶尔有几次测值稍高可能确实“没事”。但是,“只要诊室血压不高就行”的说法有问题。因为高血压有不同表型,包括白大衣性高血压(诊室血压升高而动态血压和家庭血压均正常)和隐蔽性高血压(诊室血压正常而动态血压和/或家庭血压升高)。与诊室血压相比,家庭血压的优势之一是可发现白大衣性高血压或隐蔽性高血压。其中,隐蔽性高血压和心、脑、肾、血管损伤密切相关,增加心血管病死亡的风险与持续性高血压基本相似。因此,如果发现诊室血压不高、而自测家庭血压升高,应告知医生,以便及时诊断隐蔽性高血压并尽早启动降压治疗。
还有一种情况需要重视:虽然家庭血压只是偶尔增高,但如果增高幅度很大(例如收缩压超过180 mmHg)或者增高时伴有头晕、头痛、视物模糊、恶心等症状,应尽快就医,以排除高血压急症或者某些特殊类型的继发性高血压如嗜铬细胞瘤。
误区二
血压真正高了会有头晕、头痛等不适症状,无症状就是血压不高,不用治疗
这种说法完全错误。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大多数患者长期无症状,有头晕、头痛等不适症状的患者只占很小一部分。即使在这些有症状的患者中,症状的严重程度不能反映血压水平的高低。事实上,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是通过“偶测”血压而被“查出来的”;只要确诊高血压,就应接受降压治疗,不论有无症状。
因此,高血压是“隐形杀手”,是一种需要通过主动测量血压才能早期发现的疾病。“偶测”血压的机会包括定期健康体检、各级医院就诊和血压亭测量等。可穿戴腕式电子血压计正在进入市场,但其准确性还有待评价。我们强烈建议居民朋友们提高防病知识和自我保健意识,建议血压正常者至少每年测量1次血压,血压正常偏高、有高血压家族史、肥胖或糖尿病等高危人群应经常测量血压,积极推广使用家庭血压测量技术。
误区三
普通人群血压稍微高点没事,不超过140/90 mmHg就对身体无害
目前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是诊室血压≥140/90 mmHg,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血压不超过140/90 mmHg,就是最佳的血压状态、就对身体无害。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血压从115/75 mmHg开始,水平越高则心血管风险越大。例如,一项纳入100万中老年成人资料、平均随访12年的荟萃分析显示,基线诊室血压水平从115/75 mmHg开始,与脑卒中、冠心病事件、心血管病死亡的风险呈连续、独立、直接的正相关关系,收缩压每升高20 mmHg或舒张压每升高10 mmHg,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倍增[5]。
对高血压患者来说,并不是血压降到<140/90 mmHg就万事大吉了。根据我国高血压指南,对一般高血压患者推荐诊室血压降至<140/90 mmHg,如能耐受,应进一步降至<130/80 mmHg;对合并糖尿病等高危患者,诊室血压目标直接就是<130/80 mmHg[4]。对绝大多数成人来说,血压不超过140/90 mmHg不是一种理想状态,而只是一个“最低要求”。对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来说,降压治疗可以分两步走:先将血压降至<140/90 mmHg,如能耐受、没有头晕等症状,再进一步降至<130/80 mmHg,这样做能够更多地降低心、脑、肾与血管并发症以及死亡风险。
误区四
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老年人的血压高点正常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确实存在血管顺应性下降等改变,导致高血压患病率随增龄而逐渐增高、且常常以收缩压增高为主。但是,高血压给老年人带来的心血管风险并不比年轻人低、降压治疗给老年人带来的心血管获益也不比年轻人少,老年高血压患者同样需要积极的降压治疗。
老年人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与年轻人一样,即诊室血压≥140/90 mmHg或家庭血压≥135/85 mmHg。一般情况下,65~79岁的老年人血压≥140/90 mmHg应开始药物治疗,降压目标为<140/90 mmHg;如能耐受,可进一步降至<130/80 mmHg。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收缩压≥150 mmHg可开始药物治疗,目标为<150/90 mmHg;如能耐受,可降至<140/90 mmHg。
误区五
血压有高压和低压,仅其中一个增高属于正常,没有危害
血压有收缩压(俗称高压)和舒张压(俗称低压),收缩压增高或舒张压增高均伴随着增高的心血管风险(请参见误区3解答中提到的荟萃分析结果)。因此,血压管理的目标是同时控制收缩压和舒张压,要求分别降低至<140 mmHg和<90 mmHg;如能耐受,可分别进一步降至<130 mmHg和<80 mmHg。
误区六
父母罹患高血压,孩子大概率也会遗传高血压
高血压的病因非常复杂,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人群调查显示,与非高血压父母的子女相比,高血压父母的子女高血压患病率确有增高,但并非全都罹患高血压[6]。另外,高血压虽然有遗传倾向,但已经确认的真正由基因缺陷导致的家族性单基因高血压患者,在人群中非常少见(<1/5000)。在广大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人群中,虽然基因组学研究已经检测出上千种与血压升高有关的单核苷酸变异,但这些变异增高血压测值的幅度都相当轻微[7]。因此,高血压是否发生以及血压的增高程度很可能更多地受环境因素影响。
总之,父母有高血压,孩子不一定会“大概率地”发生高血压。父母有高血压的年轻人,千万不要忧心忡忡,不要躺平。戒烟和避免二手烟、减轻增高的体重、增加体育运动和减少钠盐摄入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全有可能预防或推迟高血压的发生。
目前,国内外高血压指南都不推荐常规进行高血压基因检测,因为高血压基因检测不能预测高血压是否发生,也不能指导高血压患者的用药。
误区七
诊断高血压后能不吃药就别吃,吃了就要终生服用降压药物了
高血压诊断明确后,需要积极的治疗。治疗方法有两类,首先,所有高血压患者均应进行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限制钠盐摄入量、膳食管理、减轻体重、体育运动、戒烟限酒和健康睡眠等。但是,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单靠生活方式干预不足以使血压降到目标水平,因此需要降压药物治疗。目前常用的降压药物,都经过反复的临床试验,在大样本人群中证实了安全性和有效性。长期服用这些降压药物,不仅能有效控制高血压,还能显著地降低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心血管病死亡率,获益远大于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如果因为担心终生服用而拒绝或放弃降压药物治疗,是对自己健康和生命的不负责任。
误区八
为防止产生耐药性,应隔一段时间换一批降压药
常用的降压药物一般不会产生耐药性。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选择针对性的药物,这些药物一般在服用1~2周后出现明显降压作用,3~4周后降压幅度达到稳定状态,此后贵在坚持,长期服用长期有效,通常不需要“隔一段时间换一批药物”。发生以下几种情况时可能需要换药:①降压效果不佳,例如在启用药物治疗3~4周后血压仍无明显降低,或者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药物降压效果降低,此时可考虑换药或者联合用药;②服药后发生咳嗽、头痛或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应考虑换药;③治疗其他疾病使用的药物与正在服用的降压药物之间产生不利的相互作用,应考虑换药。
高血压患者在长期治疗过程中,经常会调整(包括更换)降压药物。换药的原因很多,除上述药物效果不佳、发生不良反应和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外,还可能是由于患者有新的合并疾病、有新的更合适的降压药物可用、药物的价格或可及性发生变化等等,但通常不是因为患者对降压药物产生耐药性。耐药性比较常见于抗生素和抗肿瘤药物。
误区九
吃着降压药就不用进行生活方式控制了,效果微乎其微
所有高血压患者均应实施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服用降压药后血压控制良好的患者。这是因为生活方式干预不仅有助于降压,还能改善人体总的健康状况,包括降低血糖血脂、提高生活质量、预防或减轻各种心血管疾病和非心血管疾病。反之,不良的生活方式不仅升高血压、还会损害总体健康状况。
误区十
服用降压药将血压控制好后就不用监测血压了
血压有明显的波动性,因此服用降压药后仍需要经常监测血压,确保大部分时间点测量的血压水平处在目标范围之内。最新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处在目标范围之内的时间越长,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越低[8]。
对于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在能够耐受的前提下,比较理想的血压目标范围是收缩压120~129 mmHg、同时舒张压70~79 mmHg[9]。如果放宽松一点,可将血压水平控制在120~139/ 70~89 mmHg。
专家简介
施仲伟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脏科,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
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上海市超声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等10多本杂志的副主编、编委或特约审稿专家,发表论文500多篇,主编或参编《内科手册》《心血管疾病诊治策略》《中国国家处方集》《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临床超声影像学》等专著30多本
1996年获世界心血管超声学会和中华医学会联合授予“超声贡献奖”
2013年获美国心脏学会授予“国际交流奖”
参考文献
1. Wang Z, Chen Z, Zhang L, et al. Status of hypertension in China: results from the China Hypertension Survey, 2012-2015. Circulation 2018, 137(22):2344-2356.
2.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概要. 中国循环杂志 2024, 39(7):625-660.
3. Cao X, Zhao Z, Kang Y, et al. The burde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ttributable to high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cross China, 2005-18: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Lancet Public Health 2022, 7(12):e1027-e1040.
4.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等.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24, 32(7):603-700.
5. Lewington S, Clarke R, Qizilbash N, et al. Age-specific relevance of usual blood pressure to vascular mortality: a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data for one million adults in 61 prospective studies. Lancet 2002, 360(9349):1903-1913.
6. Jang S, Kim ST, Kim YK, et al. Association of blood pressure and hypertension between parents and offspring: The Korea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Hypertens Res 2023, 46(2):368-376.
7. Ehret GB. Genetics of hypertension. In: Bakris GL, et al. Hypertension: A Companion to Braunwald’s Heart Disease. 4th ed, Elsevier Health, 2024:87-92.
8. Zhang DY, An DW, Yu YL, et al.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European guideline targets,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an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meta-analysis. Eur Heart J 2025 Apr 18:ehaf220. Online ahead of print.
9. McEovy JW, McCarthy CP, Bruno RA, et al. 2024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elevated blood pressure and hypertension. Eur Heart J 2024, 45(38):3912-4018.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