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社区干部用心用情服务居民群众。

深夜的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安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仍亮着灯,社区党委书记、工作站站长邓兰基伏案整理着最新的社情民意台账。30余年扎根基层的他,用记满群众诉求的“民情日记”及多项创新举措,诠释着宝安社区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践行“开门教育”的生动实践。在他身后,是全区社区工作者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把“民生清单”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幸福账单”的群体身影。

破题民困:

从“被动办理”到“主动服务”的机制革新

社区干部如同城市肌理中的毛细血管,将党的温暖输送到千家万户。而关乎群众利益的事,每一件都牵动着社区干部的心。

自2017年的夏夜起,“安乐夜话”成了社区和居民群众的温馨之约。这由邓兰基牵头首创的大接访活动,定期发动社区“五员”利用夜间和节假日深入花园小区、城中村,通过摆摊接访、上门走访等形式,实时开展公共安全巡查、社情民意收集等工作,架起社区联系服务群众的“连心桥”,逐渐发展成为覆盖全区的“民情直通车”机制,推动解决了一批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民有所需,我有所应。邓兰基还提出翻身路改造、电动自行车管理等一系列民生建议,推动翻身路人行道升级改造、宝安慢行交通网络全面优化。同时,组建12支党员志愿服务队伍,打造全区首个花园小区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这种“用脚步丈量民需”的工作方式,已成为宝安社区干部的行动准则。

聚力民生:

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的模式突破

走进安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基金会”的捐赠公示栏记录着温暖:通过稳健理财,累计资助41名困难群众15.3万元,其中主要受助群体为非深户籍建设者、政策覆盖外人群。

社区工作就像绣花,要一针一线织密民生保障网。面对0.5平方公里容纳3.5万人的治理难题,邓兰基创新组建的“三长三管家”(“街长”“巷长”“楼栋长”和“红色管家”)队伍成破局关键。小到一家一户的下水道疏通,大到城市道路的维护修缮,都有人管理、有人跟进、有人负责,融合多元力量共商共解“治理密码”。

智护民安:

从“人海战术”到“科技赋能”的治理跃升

聚焦民生“小切口”,办好为民“大实事”。安乐社区创新研发的“定向音响”,解决了广场舞扰民问题。而这个入选了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的举措,源于邓兰基带领社区干部和技术团队用无数个夜晚扎根现场调研,量间距、测分贝。

针对电动车乱象,邓兰基带着社区党员干部建立骑行电动车不戴头盔识别系统、闯红灯抓拍系统,建立“共享头盔柜”;为守护老人居家安全,为高龄独居老人安装毫米波雷达、马桶冲水传感器等设备……安乐社区也荣获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特色基地,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选树培育村。而这些,也展现着宝安社区干部依托智慧手段,精准解决群众民生诉求,让城区管理更聪明、更高效。

从晨光熹微的交通劝导,到星夜兼程的入户走访;从传统服务的温情坚守,到智慧治理的创新突破……邓兰基还获得2025年“广东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而以他为代表的宝安社区干部群体,正以“民生无小事”的实干担当,诠释着坚持“开门教育”的深刻内涵,续写着“为民服务永远在路上”的动人篇章。(记者 何冬英 通讯员 申群康 文/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