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6日,刊登于广西法治日报B4

司法服务连接乡土 解纷力量双向奔赴

柳州市鱼峰区人民法院立足司法审判职能多元化解纠纷

基层既是产生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源头”,也是协调利益关系和疏导社会矛盾的“茬口”。柳州市鱼峰区人民法院立足司法审判职能,增强乡村司法资源供给,专业力量与乡土解纷智慧双向奔赴,为矛盾纠纷寻得更优解,带给群众实实在在的法治获得感。


法官联合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调解矛盾纠纷。

“云”上调和弦

今年2月初,邓某文、邓某明父母相继去世,留下一张银行卡,里面有8万多元钱。要想取款,所有继承人必须通过公证或诉讼确定权益。于是,兄弟俩找到雒容人民法庭。

兄弟俩的父母是再婚夫妻,母亲再婚前后都有子女。该案涉及15人的转继承和代位继承等问题,且15人分散居住在全国各地。

“如果直接对这件案件作出判决,可能导致因一案而生多案。”雒容法庭负责人朱张燕说。于是,法官找到村干部、调解员和族老,了解该村丧葬传统以及老人家庭成员等。

2月7日,一起特殊的“云庭审”在雒容法庭科技法庭开庭。这起案件的15名当事人在云上法庭见面。

“大家都是一家人,家和万事兴……”在法官和村干部、调解员、族老的调解下,13名继承人明确表示放弃自己的继承份额,同意父母的全部银行存款由邓某文、邓某明继承。这场“云调解”不到30分钟就和谐结案。

“雒容镇当地群众乡土观念较强,我们在法庭指导下,积极参与婚姻家事、相邻关系等矛盾化解,让纠纷得到化解。”雒容镇调解员黄富安说。

2024年以来,雒容法庭诉前调解团队在“法官+法官助理+乡村能人”模式下开展诉前调解、辅导、鉴定、送达等工作,切实发挥乡村能人在引领乡风文明、调处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最大效能,促进辖区和谐稳定。

“有结”变“有解”

“几年前,他没经村里同意就占了隔壁两家的地……”

“今年我要运木材,他在我的地上种桉树,堆放钢材,堵着路不让走……”

2024年10月,辖区基田村的陈某和张某因土地使用权等问题发生纠纷。拥有基田村南侧一块土地合法使用权的陈某指责张某私自侵占公共通道堆放钢管,还在他的土地上种植桉树,侵害他的土地使用权。

一场纠纷,各有说法。路堵了,两家心里满是结。

面对矛盾,阳和人民法庭联动司法所、综治办、村“两委”组成工作组,引导双方当事人换位思考、相互体谅。

工作组成员经过耐心释法明理,最终促使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张某一方同意立即清除非法设置的障碍物。在工作组协助下,土地得以恢复原貌。

“乡村纠纷涉及乡风民情等复杂因素,化解乡村纠纷需要立足乡土资源,深谙当地情况的人民调解员和村居干部是重要的解纷力量。”阳和法庭法官蒋茂金深有体会。

近年来,在探索推动家事纠纷源头化解、就地化解的道路上,鱼峰区法院充分考虑到当地文化背景和民俗习惯,积极将辖区各部门各领域的法律能人纳入基层解纷“朋友圈”。2024年以来,该院积极采取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基层自治组织调解等调解方式,对接23家人民调解委员会和95名村(居)委会干部、网格员,实现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全覆盖,方便群众遇事找调解、调解用平台。

“约”出新风气

鱼峰区法院以人民法庭为依托,通过设立便民诉讼联络点,加强指导村民制定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自治管理的深度拓展,共同参与化解纠纷,成为乡村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

“我们家为了结这个婚已经欠债,现在分开,她一分钱不愿退,这公平吗?”“彩礼是他家主动给的,感情不和不是我的错,我的感情就不值钱吗?凭什么退!”

罗先生与郭女士各执一词,情绪激动。

罗先生与郭女士于2021年经人介绍相识,不久便谈婚论嫁。罗先生给了郭女士5万元彩礼和金戒指、金手镯、金项链。婚后约半年,两人性格不合频繁争吵,不再共同生活。为此,罗先生起诉到法院要求离婚,请求法院判令郭女士返还彩礼及首饰等财产。

承办案件的法官谢祥兵分析研判案件后,没有直接开庭审理,而是与村民理事会成立联合处置小组,上门了解情况,讲清移风易俗的道理,最大程度消除双方当事人的对立情绪。

“感情的基础不是靠彩礼的多少,而是两人彼此宽容、互相帮扶、共同进步。”谢祥兵从情、理、法角度入手,向两人介绍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的相关司法解释。

谢祥兵还结合自身多年办案经验,为罗先生举例说理,告知其二人的婚姻已维持两年半有余,婚后双方一起生活,给付的彩礼数额并未明显过高,且郭女士进行了回礼。法院对于他提出的返还彩礼诉求不予支持。两人认可法官的说法,一别两宽。

“基层很多案件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村民之间多点沟通理解,许多问题都可以避免。如果事事不注重小节,就可能‘攒’出大矛盾。”谢祥兵说,通过村规民约为村民日常生活增加行为规范指引。

鱼峰区雒容镇连丰村党员活动室桌面上放着一份村居红事报告备案表,那是连丰村党总支部副书记覃世才填写的,他在表中承诺到,两个女儿“零彩礼”出嫁,党员带头做榜样。

“有了村规民约,村民做事心里有底,出问题有个商量的方向,村里会越来越好。”覃世才很有信心。

来源:广西法治日报

记者:赖隽群

通讯员:欧阳九林 黄思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