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新任总理默茨挺有意思,当选之前就宣称要让欧洲团结“以真正实现独立于美国”,主张坚决反制美国发起的关税战。在乌克兰问题上又对俄罗斯非常不客气,主张欧盟要努力团结美国对俄强硬,并且和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商量,如果俄方不同意西方提出的30天停火倡议,欧盟就要封锁北溪天然气管道二线。最近,这哥们儿又将矛头对准了中国,颇有点单挑“上三常”的味道。

默茨先是口头肯定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承认德国和欧盟需要和中国合作,特别是在应对全球挑战和经济领域。乍一听,话说得还挺客气,也很务实,但接下来的话就开始变味儿了。他认为,中德关系正在被“系统性竞争和权力政治塑造”,暗示他将在地缘政治议题上对中国更加强硬。说直白点,就是他眼中的中德关系是受到中美大国博弈以及中俄关系影响的,可见他虽然坚持德国和欧盟要独立自主,但对于“独立自主”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


事实上,包括德国在内的多数欧洲政客受美国影响太深了,思考问题时很难摆脱美国的叙事逻辑。他说,在应对全球挑战方面,中国“仍然是德国和欧盟的重要伙伴”,但他将继续推动减少对中国关键商品和产品的依赖。要知道,美国此前就是用“去风险化”和“供应链多元化”等等一整套叙事,要求欧盟和美国一起围堵打压中国的,也正是因为欧盟愚蠢地听信了美国的建议,导致中欧经贸关系停滞不前。

正如中国外交部说的,中国是机遇,不是风险,欧洲国家把中国当作风险的来源,完全是搞错了对象。德国曾经在默克尔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底层逻辑就是充分利用了俄罗斯的廉价能源以及中国广袤的市场。默茨想要带领德国走向强大,却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当作“风险”,实在是愚蠢得可爱。

作为中国人,我们需要清晰地认识到,这种情况在欧洲非常普遍。最近还有一个消息甚至引发中英外交风波,前不久美国和英国签定了一份“关税贸易协议”,最近有媒体爆料,美方对英国钢铁和制药等战略领域设置了严格地所谓“安全”条款,要求相关行业必须“尽快满足美国在供应链安全和生产设施所有权方面的要求”,特朗普暗示这就是针对中国的。翻译过来就是,你英国产品如果想要卖到美国,供应链中就不许有中国的参与,甚至生产设备也不能是中国的。特朗普想要让英国打个样,好让其他盟友跟进执行。


虽然英国政府随后做出解释,说这个协议不是为了破坏与第三国的经济关系,但是他又强调这个协议都是符合英国国家利益的,可以保障英国更多的就业岗位。这个逻辑在美国盟友国家中非常普遍,既然要配合美国对中国供应链“去风险”,我就自己说服自己:如果一些产品不能跟中国买,只能自己生产,那么就能增加本国的就业岗位,所以跟着美国一起对中国“去风险”似乎也不错。美、英、法、德等国之前都表现过这种叙事逻辑,但是他们没有想过的是,在全球化的时代,各国都是分工合作的,果真脱离中国供应链,很可能错失更多发展机会,比如在5G技术、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欧洲已经错失太多太多。

坦率地说,虽然这位德国总理对中国态度挺强硬,但是能够喊出让欧洲“独立于美国”,还算有些见识,未来到底会如何处理和中国的关系,我们继续观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