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湖南频道

天子岭1300亩柑橘喜获丰收。受访单位供图

永州市江华县会合村,背靠大瑶山,青山环抱,涔天河水库的水渠穿村而行,村后肥沃的土地上满是茶叶、沃柑、油茶树,村前是一马平川的稻田。“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幅世外桃源景象。

从2021年到2025年,整整四年时间,湖南省水运事务中心乡村振兴工作队扎根会合,下足绣花功夫,把一个山多地少、交通不便、贫穷落后的瑶寨变成了如画桃源,让一个个脱贫户稳步走上乡村振兴之路,使这个处于林区和农区交界处的村落焕发新颜。

动真格,锤炼精兵打硬仗

会合村位于江华瑶族自治县涔天河镇东南部,775户2703人。曾经的会合村山林多、耕地少、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2021年,湖南省水运事务中心作为乡村振兴后盾单位,挂点会合村开展振兴乡村工作。

这一年2月25日,江华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也意味着乡村振兴工作全面拉开帷幕。

省水运进驻会合村后,就把帮扶村当成自己的家乡来建设,全力以赴。

在选派乡村振兴工作队上,省水运事务中心毫不含糊,把最精干的力量用到乡村振兴主战场。先后委派盛超高、郑星担任驻村工作队长,并从机关各部门抽调责任心强、综合素质高的同志,组建两任工作队,进驻会合村开展乡村振兴帮扶工作。为压实扶贫责任,中心主任张胜亲自挂帅,带头进村入户,在会合村选取家庭条件最差的几户防返贫监测户进行帮扶;该中心所有副处级以上干部均参与挂点帮扶,38名机关干部与脱贫户开展结对帮扶。

工作队强了,乡村振兴工作动了真格,但在实际工作中,最根本的是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2023年,新一任队长郑星驻村以来,带领队员冯鹏、何凌云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发展年轻大学生党员2名,储备村支两委后备干部4名,组织村干部培训12次,常态化开展“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活动,开展党员志愿服务24余次,解决群急难愁盼问题131件,引导党员干部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等工作上敢于拼搏、勇挑重担,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显著增强。

同时,积极推行“三长制”联动体系,实现民意直通、服务直达、矛盾直解,激活乡村自治“神经末梢”。一年多以来,“三长”为775户村民提供800次服务,收集问题建议57条,解决了28件问题,调解了26起纠纷。

倾真情,把帮扶群众当亲人

工作队一直在用心、用爱、用行动帮扶会合村,涵盖爱心助学、帮助困难群众等多个方面。连续四年开展“以奖助学”活动,对考取大学的优秀学子进行表彰奖励,为村内东田完小捐赠价值近10万元的课桌椅、书籍和文体用品。在春节、中秋等传统佳节走访慰问困难群众416户次,传递党的关怀。在会合村,家家户户都能说出省水运事务中心用真情帮扶村民的好故事。

对于会合村的群众,工作队的队员们全心全意、尽心尽力,省水运事务中心其他帮扶队员也倾注了特别的情感。队员何凌云结对帮扶的村民老李孙女患地中海贫血治疗难题,工作队启动"医疗绿色通道",协调湘雅医院专家会诊,成功进行移植手术。通过低保提档、临时救助、医疗救助等组合帮扶,累计帮助老李孙女减轻医疗负担15万余元。如今,老李一家已逐渐摆脱困境,回归正常生活。工作队仍在继续后续的帮扶工作。

用真功,让偏僻瑶寨变了模样

基础设施落后,无集体经济,无增收致富产业,是制约会合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所在。省水运事务中心派驻的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队围绕村民反映强烈的问题,按照分类施策、重点突破的乡村振兴工作思路,从群众关心的民生实事入手,以发展致富产业、促进群众增收为重点,有序推进村里各项建设,通过连续4年的努力,使会合村旧貌换新颜,顺利实现了乡村振兴的目标。

为让群众看到振兴致富的信心,工作队决定用真功,把群众反映最强烈、愿望最迫切的事情一件一件做好。

工作队初抵会合村便开展"叩门问需"行动,以775户全覆盖走访揭开振兴序幕。调研发现,蜿蜒于柑橘园、茶油林间的5.5公里砂石产业路,晴天烟尘蔽日、雨季泥浆锁轮,年久失修的村主干道更是布满龟裂纹,物流成本较邻村高出15%,成为制约发展的"血栓"。面对群众83%的修路诉求率,工作队锚定"交通破局"战略,创新构建"三级攻坚"体系:顶层设计引活水:争取省交通运输厅专项支持,将天子岭5.5公里产业路硬化纳入全省“十四五”交通规划项目库并加速实施;立体改造提质效:实施主干道"白改黑"工程,5.8公里村主干道“白改黑”优化升级,同步完成茶叶场产业路拓宽工程;毛细血管通末梢:采用"透水混凝土+生态边沟"技术硬化入户路5230平方米,实现“户户通”道路全覆盖。

通过16场"屋场恳谈会"化解土地纠纷等矛盾9起,创新"以工代赈+积分奖励"机制,带动48户村民投工600余个,节省建设成本15万元。历时18个月攻坚,11.3公里"振兴动脉"全线贯通,柑橘运输时效提升3倍,直接拉动产业投资400余万元。如今,蜿蜒山道化作"玉带缠腰",不仅载着瑶乡特产走出深山,更铺就了乡村振兴的康庄通途。

要想群众富得快,全靠产业带。为此工作队多方努力,引进龙头企业橙韵生态公司,建成1300亩现代化柑橘产业园,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年产值超千万元,带动150名村民就业,村集体年分红13.5万元。今年3月底,橙韵生态公司的沃柑第一次挂果,迎来丰收,产量40多万斤,甜蜜多汁,为村民的美好生活带来了希望。种植面积600余亩的六月香瑶山雪梨产业园,亩产3000多斤,不仅每年为村集体带来4万元收益,雪梨的日常管护和成熟采摘时,还可以为附近村民带来家门口就业的机会;800亩茶叶种植园,年产16万斤,采茶期间,带动附近村民近万人次就业;82.3亩食用菌基地年产130万袋,产值 500 万元以上,成为县域特色农业标杆。除此之外,该村还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建成三座光伏发电站总功率336kw,年发电量28万度,为村集体增收14万元,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与此同时,工作队还带领村两委建设油茶产业园2200亩,推动“农业+旅游”融合发展,打造采摘体验、生态观光项目,预计新增就业岗位150个,村集体年增收10万元。目前,油茶林全部种下地,并在油茶林套种江华苦茶,再过3年就可以挂果丰收。

四年来,完成涵洞、山塘除险加固11座次、建设水渠10300余米,提质改造村卫生室和篮球场,危房重建5户,修缮危房12户,农网改造自然村3个,铺设水管12.3千米,解决饮水安全457户,安装太阳能路灯385盏,水泥路修到了每一户村民的家门口。行路难、饮水难、农田灌溉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以“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为抓手,实现“三化三提升”。拆除空心房53座(4800平方米),建设污水集中处理站3座、农业污染源防治站1处、污水管道改造2800米、垃圾转运站3个、垃圾分类点6处,发放垃圾分类桶900个,完成6.5公里主干道“白改黑”,村容整洁度提升90%。推进山林复绿工程,种植经济林3900亩,构建“橘园+梨园+茶园+油茶园”生态屏障,森林覆盖率提升至75%。

建设村级文化广场、怀旧馆、农家书屋,举办义诊暖人心、春节送对联等活动6场,评选“文明家庭”30户次,推动移风易俗深入人心。

如今的会合村,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四年来,村年集体收入由5万增长到 71.6 万元,村内产业带动 500 余名村民就近就业,村民人均稳定增收1万元。(殷娜 杨丁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