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资本局5月16日消息,5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城市更新工作的主要任务和阶段性目标。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意见》提出要让城市“服务效能不断提高”“经济业态更加丰富”。这意味着旧商街、旧厂房等可以植入新业态新功能,文旅产业将赋能城市更新。
资料配图 图据IC Photo
消除城市安全风险隐患是首要之务
《意见》提出八项主要任务,分别是加强既有建筑改造利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整治改造,开展完整社区建设,推进老旧街区、老旧厂区、城中村等更新改造,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修复城市生态系统和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
除重点任务外,《意见》还从机制创新、用地政策、投融资方式、法规完善等方面配套了6项措施,加强对城市更新工作的支撑保障。
《意见》明确,建立健全城市更新实施机制,完善用地政策,建立房屋使用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方式,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城市更新可持续模式,以及健全法规标准。
比如在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方式方面,《意见》明确,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支持力度,中央财政要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地方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推进相关资金整合和统筹使用,在债务风险可控前提下,通过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对符合条件的城市更新项目予以支持。要落实城市更新相关税费减免政策。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城市更新,强化信贷支持。要完善市场化投融资模式等等。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在《意见》全文中,“安全”被提及17次。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住房城乡建设部原总经济师杨保军发文指出,实施城市更新的首要之务在于筑牢城市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近年来,城市燃气爆炸、城市“看海”、自建房倒塌等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应坚持底线思维,加快消除城市安全风险隐患,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和民生短板。
他提到,总的来看,实施城市更新的首要之务在于筑牢城市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在此基础上,一方面要回应现实需求,着力解决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让城市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空间载体,另一方面要瞄准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持续激发城市潜力、提升城市活力、展现城市魅力、增强城市动力,并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城市更新侧重“微改造”,推动文旅赋能
“城市更新”在近两年多次被提及,在今年被赋予了更高的定位,更是未来几年政府投资的支持重点。
此前红星资本局报道《百亿资金投向城市更新,“住建局”更名“住更局”,房产市场迎来新信号》,提到去年中央财政直接出手拨款超百亿,真金白银投向“城市更新”。
今年初,国常会首次将城市更新列为重点议题,对推进城市更新工作作出了明确部署。
国家发改委曾表示,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了增量建设和存量更新并重的阶段,今后一个时期,城市改造更新的任务将越来越重。在提前下达的2025年部分“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当中,优先支持一批城市更新重点项目。
如何理解新时期下的“城市更新”?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向红星资本局指出,国家此次对于城市更新行动的部署,最大的看点就是不再将城市更新作为增长、投资、推动楼市发展的工具,而是上升到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满足居民美好生活诉求,甚至是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内循环”增长模式打造的一个路径。
比如,各个改造领域,包括加强既有建筑改造利用、老旧小区改造、开展完整社区建设、推进老旧街区、老旧厂区、城中村等改造,其目的就是补足生活消费短板,创新消费场景,甚至赋能文旅功能,从而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好、更便捷。
《意见》中也提到,改造提升商业步行街和旧商业街区,完善配套设施,优化交通组织,提升公共空间品质,丰富商业业态,创新消费场景,推动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
李宇嘉认为,为了适应人口和需求新形势,也将通过城市更新补足公共配套短板。
“比如增加一老一小公共设施,完整社区建设,这些都是增量建设,但并不是新增供地大建,比如,存量建筑、社区推进适老化、适儿化改造,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发展兜底性、普惠型、多样化养老服务;比如,老旧街区、老旧厂区改造,可以向活力街区、文旅赋能方向打造;再比如,开展完整社区建设,提出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
李宇嘉提到,文件中提到的几个类型的改造,基本都是对如何推动微改造的规划部署。这也再次明确了城市更新是告别“大拆大建”,转向“微改造”。
红星新闻记者 王田
编辑 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