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小男孩才一岁就被母亲狠心抛弃了,只因他是个残疾孩子。
可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又遇上了一个好妈妈,尽管这个妈妈自己也才18岁。
一位年轻的女孩发现了被遗弃的婴儿,将其带回,从此改变了两个人的人生轨迹。
01
周晴二十二岁时意外怀孕了。
那是一场错误的恋情,男友得知她怀孕后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
她想过打掉这个孩子,可当她听到B超里那微弱的心跳声时,还是狠不下心。
“小姑娘,单亲妈妈可不容易啊。”医生看着她年轻的脸庞,忍不住提醒。
“没关系,我可以的。”周晴摸着自己微微隆起的肚子,眼中充满期待。
她辞去了夜店的工作,找了一份超市收银员的活儿。
每天下班后,她都会和肚子里的宝宝说话:“小家伙,妈妈在努力给你准备一个家。”
分娩的那天,周晴咬着牙一个人去了医院。
“恭喜你,是个健康的男孩!”护士把包裹在蓝色小毯子里的婴儿递给她。
周晴泪流满面地抱着儿子,给他取名为“小舟”,希望他能像一艘小船,勇敢地在生活的海洋中航行。
前三个月,一切都很正常。
小舟很乖,很少哭闹,周晴以为这是上天对她的眷顾。
直到有一天,她发现小舟的两条小腿总是软绵绵的,无论怎么逗弄,都没有其他婴儿那种活泼的踢蹬。
“医生,我儿子的腿怎么了?”周晴忐忑不安地问。
医生检查后脸色凝重:“我们需要做进一步检查。”
一系列复杂的检查后,医生告诉周晴一个残酷的事实:“你的孩子患有先天性下半身瘫痪,可能终生无法行走。”
周晴如遭雷击,整个人瘫坐在医院走廊的椅子上。
“治疗需要长期坚持,费用也相当可观。”医生的话像一把刀,切进周晴的心脏。
回到出租屋,周晴抱着熟睡的小舟,泪水浸湿了孩子的小衣服。
“对不起,妈妈没用。”她轻声啜泣着,内心的绝望一点点吞噬着她的理智。
接下来的几个月,周晴像是变了一个人。
她白天照顾小舟,晚上在超市的收银台前机械地工作。
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少,医院的账单却越来越多。
同事们看她憔悴的样子,都暗自摇头:“可怜的单亲妈妈,养个残疾孩子,这日子怎么过啊。”
周晴越来越恍惚,有时会在小舟哭闹时突然发怒,随后又崩溃地抱着孩子道歉。
小舟一岁生日那天,周晴早早地下了班。
她没有买蛋糕,也没有准备礼物,只是给小舟洗了个澡,换上最干净的衣服。
“小舟,妈妈带你出去转转。”她声音平静,眼神却异常空洞。
夜幕降临,周晴抱着小舟来到市立医院的后门。
这里偏僻安静,只有几个垃圾桶和废弃的医疗推车。
她从包里拿出一条新毯子,仔细地裹住小舟,又在毯子里塞了一张纸条。
“儿子,对不起...”周晴含泪最后亲了亲儿子的额头,把他放在垃圾桶旁相对干净的地方。
她没敢多看一眼,转身跑进了夜色中。
十分钟后,小舟感到冷,开始小声啜泣。
没有人回应他。
二十分钟后,小舟的哭声变得嘹亮。
还是没有人来。
三十分钟后,张婷出现了。
张婷是附近餐厅的服务员,那天她值晚班。
十八岁的她刚从农村来到城市打工,单纯又善良。
“什么声音?”走过医院后门时,张婷停下了脚步。
循着哭声,她发现了被遗弃的小舟。
“天啊,谁这么狠心!”张婷赶紧抱起小舟,发现他被冻得瑟瑟发抖。
她看到了毯子里的纸条:“孩子名叫小舟,一岁,下半身瘫痪,我无力抚养,请好心人收留。”
张婷抱着小舟,一时不知所措。
“报警吧。”她掏出手机,又犹豫了。
小舟这时停止了哭泣,小手紧紧抓住张婷的衣角,眼睛紧盯着她。
那眼神中的信任和依赖,让张婷的心一下子软了。
“算了,先带回去吧,明天再说。”她脱下外套裹住小舟,快步向自己的出租屋走去。
张婷和另外两个女孩合租一个小房子。
“这是谁家的孩子?”室友李媛惊讶地问。
张婷把事情经过告诉了室友们,一边说一边检查小舟的情况。
“确实动不了腿,可怜的孩子。”张婷轻轻摸着小舟的小腿,眼中满是心疼。
“明天赶紧送到警察局吧,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另一个室友小雨提醒道。
“也许他妈妈只是一时想不开,会回来找他的呢?”张婷心存侥幸。
小舟在陌生的环境中居然很快安静下来,乖乖地吃了张婷喂的食物,没多久就在她怀里睡着了。
看着熟睡的小舟,张婷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温暖和责任感。
“就先照顾一晚上吧。”她轻声对室友说。
那一晚,张婷几乎没怎么睡。
她一会儿看看小舟是否呼吸正常,一会儿担心他会不会着凉。
02
第二天一早,张婷给餐厅打电话请假,决定先带小舟去医院检查。
“孩子确实是下半身瘫痪,先天性的。”医生检查后告诉张婷,“你是他的亲戚吗?”
“我是他的...”张婷一时语塞。
医生看出了端倪,语气严肃:“如果是捡来的孩子,应该立即报警。”
“警察会把他送去哪里?”张婷问。
“福利院吧,不过...”医生欲言又止。
“不过什么?”
“这种特殊孩子在福利院可能得不到很好的照顾,人手本来就不够。”医生叹了口气。
张婷低头看着安静的小舟,内心挣扎不已。
带着小舟回到出租屋,张婷开始上网查询关于收养孩子的法律规定。
“未满21岁不能合法收养孩子。”看到这条规定,张婷有些失落。
小舟在一旁玩着张婷给他买的小玩具,时不时冲她笑。
那笑容纯净无邪,仿佛对未来的艰难一无所知。
张婷拨通了母亲的电话。
“妈,我想收养一个孩子。”她直截了当地说。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后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反对声。
“你疯了吧!你自己还是个孩子!”母亲气得声音发抖。
“他被亲生母亲抛弃了,下半身还瘫痪。”张婷试图解释。
“那更不行!你一个打工的小姑娘,拿什么养残疾孩子?”
“我可以多打几份工,我...”
“不行就是不行!赶紧送到警察局去,别给自己找麻烦!”母亲斩钉截铁地说完就挂了电话。
张婷沮丧地放下手机,看着小舟,忽然发现他正注视着自己,眼神中透着对这个世界的懵懂和依赖。
“我不能抛弃你。”张婷在心中暗暗决定。
第二天,她找了几家医院咨询孩子的情况。
“这种病需要长期康复治疗,费用不低。”一位护士告诉她。
“有没有可能痊愈?”张婷问。
“很难说,得看具体情况和后天努力。”护士看了看小舟,“不过孩子年龄小,恢复的可能性会比大人大一些。”
这句话给了张婷一丝希望。
回到餐厅,她找到经理,请求多加班。
“我需要钱,很多钱。”张婷恳切地说。
“出什么事了?”经理关切地问。
张婷犹豫了一下,决定实话实说。
听完她的故事,经理沉默了好一会儿。
“你真的想好了吗?这可不是一时冲动能承担的责任。”
“我想好了。”张婷坚定地点头。
“那行,我给你多排些班,但你也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就这样,张婷开始了白天照顾小舟,晚上打工的生活。
室友们被她的决心打动,也帮忙照看小舟。
小雨的姑姑在福利院工作,通过她的介绍,张婷办理了临时监护手续。
“等你21岁,就可以正式申请收养了。”小雨告诉她。
张婷每天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抱起小舟,和他说说话,给他做康复按摩。
“小舟,你会好起来的,会的。”她总是这样告诉他,也告诉自己。
半年后,张婷的父母从农村赶来,打算把女儿带回家。
“你这是何必呢?放着好好的青春不过,非要给自己找罪受!”父亲怒气冲冲地说。
“爸,我不能丢下小舟。”张婷抱着已经和她亲密无间的小舟,坚定地说。
“这孩子又不是你的,亲妈都不要了,你操这份心干嘛?”母亲抹着眼泪。
小舟似乎感受到了气氛的紧张,小脸皱成一团,要哭不哭地看着张婷。
“他现在就是我的孩子了。”张婷摸摸小舟的头,安抚他。
争吵持续了整整三天。
最后,张婷收拾简单的行李,带着小舟搬出了原来的出租屋。
“不用担心我,我会照顾好自己和小舟的。”临走前,她对父母说。
03
新住处是一个更小的单间,离餐厅和医院都近一些。
张婷把自己的衣服铺在地上,给小舟当床。
她自己则睡在一张二手沙发床上。
生活变得更加紧张,但张婷从没抱怨过。
她开始系统地学习护理知识,向医院的护士请教如何给小舟做康复训练。
一位姓林的医生看她这么用心,主动提出免费指导。
“每天这样按摩他的腿部肌肉,保持血液循环。”林医生示范给张婷看。
“孩子到了说话的年龄,要多和他交流,刺激大脑发育。”
“这个营养食谱适合他现在的情况,要均衡饮食。”
张婷把每条建议都认真记在笔记本上,一丝不苟地执行。
小舟两岁生日那天,张婷用攒了很久的钱给他买了一个小蛋糕。
“小舟,生日快乐!”她点燃蜡烛,帮小舟吹灭。
“妈...妈...”小舟忽然张口,说出了他的第一个词。
张婷惊喜得眼泪都流出来了:“你叫我妈妈了!”
她抱着小舟转圈,欣喜若狂:“对,我是妈妈,你是小舟,我们永远在一起!”
那是张婷这两年来最幸福的一天。
接下来的日子,小舟的语言能力发展得很快。
张婷每天都教他新词汇,读故事书给他听。
虽然小舟的腿还是不能动,但上半身的力量在逐渐增强。
他三岁时,张婷给他买了一个小轮椅。
“小舟,看,这是你的新座驾!”她兴奋地说。
小舟好奇地摸着轮椅,很快就学会了如何控制它。
“我要出去玩!”他指着窗外,眼睛闪闪发亮。
就这样,每天下班后,张婷都会推着小舟去小区的公园转转。
路上会遇到其他孩子好奇的目光。
“阿姨,他为什么坐轮椅啊?”一个小女孩问。
“因为他的腿暂时不能走路,但总有一天会好的。”张婷微笑着回答。
小舟也会大声告诉其他孩子:“我的腿在睡觉,等它们醒了,我就能跑步了!”
张婷听了,心中既欣慰又心疼。
小舟四岁那年,一个奇迹发生了。
那天,张婷像往常一样给小舟做腿部按摩。
“疼!”小舟突然叫了一声。
张婷愣住了:“你说什么?”
“这里,疼。”小舟指着自己的左腿。
“你能感觉到疼痛?”张婷惊喜地问。
“嗯,刚才你按的时候,这里刺刺的,疼。”小舟点点头。
张婷立刻带小舟去了医院。
林医生仔细检查后,激动地说:“太好了,神经开始有反应了,这是恢复的好兆头!”
“那他以后能走路吗?”张婷小心翼翼地问。
“现在下结论还早,但有希望,继续坚持康复训练。”林医生拍拍她的肩膀。
这个消息给张婷注入了巨大的动力。
她更加努力地工作,为了给小舟提供更好的医疗条件。
同时,她报名了社区医院举办的护理培训班,学习更专业的康复知识。
小舟的情况慢慢有了好转。
五岁时,他的左腿已经能微微抬起。
“妈妈,你看!”他兴奋地展示着自己的新能力。
“太棒了,小舟!”张婷喜极而泣。
医院建议小舟尝试站立训练。
张婷买来特制的支撑架,每天扶着小舟练习。
过程很艰苦,小舟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时还会摔倒。
“不想练了,腿好疼。”有一次,小舟哭着说。
张婷蹲下来,擦去他的眼泪:“小舟,妈妈知道很疼,但这是你腿在变强壮的信号。”
“真的吗?”
“真的。你看那些学走路的小宝宝,也要摔很多次才能走好。”
小舟听了,点点头:“那我再试试。”
一天又一天,小舟的毅力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六岁时,他已经能扶着助行器走几步了。
医生们都称他为“小奇迹”。
04
张婷也在这几年里成长了很多。
她从一个懵懂的农村女孩,变成了一个坚强成熟的妈妈。
餐厅老板看她这么努力,提拔她做了领班。
收入的增加让她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不少。
他们搬进了一个有单独卧室的小公寓。
“小舟,这是你自己的小床。”张婷指着新买的儿童床,骄傲地说。
“太好了!谢谢妈妈!”小舟开心地拍手。
张婷看着儿子快乐的样子,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
小舟到了上学的年龄。
张婷为他选择了一所接受特殊儿童的小学。
“他的智力和上半身发育都很正常,只是行动不便。”她向校长解释。
“我们学校有无障碍设施,但你得每天接送他。”校长说。
“没问题,谢谢您给小舟这个机会。”张婷感激地说。
小舟上学第一天,张婷比他还紧张。
“别怕,老师和同学们都会喜欢你的。”她整理着小舟的衣领。
“我不怕,妈妈。我要交很多朋友!”小舟信心满满。
开始的日子并不容易。
有些孩子对坐轮椅的小舟很好奇,甚至有点怕。
“妈妈,他们不愿意和我玩。”一天放学后,小舟低着头说。
张婷心疼地抱抱他:“给他们一点时间了解你,好吗?”
她建议小舟带一些好玩的小游戏去学校,主动邀请同学们一起玩。
慢慢地,小舟的热情和聪明赢得了同学们的喜欢。
他在课堂上也表现得非常出色,特别是数学和绘画。
“他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老师告诉张婷。
小舟八岁那年,奇迹再次发生。
在一次校运会上,他突然对张婷说:“妈妈,我想参加10米赛跑。”
“什么?”张婷吃了一惊,“你确定吗?”
“我在家里练习过了,我能行。”小舟坚定地说。
在老师和张婷的陪伴下,小舟慢慢地站起来,扶着助行器,一步一步地向前挪动。
全校的师生都屏住呼吸,注视着这个勇敢的男孩。
十米的距离,小舟用了整整五分钟。
当他到达终点时,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张婷抱住满头大汗的儿子,泪如雨下:“你是妈妈的骄傲!”
从那以后,小舟的行动能力逐渐增强。
九岁时,他已经能用拐杖短距离行走了。
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充实。
张婷利用周末带小舟去公园、博物馆,开阔他的视野。
“妈妈,我长大要当医生,治好像我这样的小朋友。”一次,小舟认真地对张婷说。
“你一定能做到的。”张婷摸摸他的头,心中满是骄傲。
时光飞逝,小舟已经十二岁了。
他现在是学校的“小明星”,成绩优秀,还参加了学校的绘画比赛。
那天,学校组织学生去科技馆参观。
张婷因为工作不能陪同,有些担心。
“别担心,妈妈,老师会照顾我的。”小舟安慰她。
“好吧,玩得开心点。”张婷吻了吻他的额头。
谁也没想到,命运的转折就在那一天。
05
这天,科技馆里人山人海,小舟和同学们被分在一组,由一位老师带领参观。
他熟练地用拐杖行走,时不时停下来观察展品,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同学们,这边请。”老师招呼大家去看下一个展区。
小舟刚转身,忽然感觉有人在盯着自己看。
他一回头,看到一个不认识的女人站在不远处,一直盯着自己看。
那目光让小舟有些不安,他快步跟上了同学们。
就在这时。
“小朋友,等一下。”女人突然叫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