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达成关税协议,印巴达成停战协议,短短两天之内,好消息一个接着一个,然而就在特朗普前往沙特为美国再揽军火大单之际,印度突然强硬表示要对美产品征收关税。
那么,莫迪到底是因为中美达成共识而怒不可遏?还是因为美国在印巴冲突中,只动嘴却不动手而感到失望?答案或许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印度这记回马枪
中美两大经济体之间的关税壁垒看似要融化,特朗普时代那10%的基础关税仿佛已是强弩之末,印度这记鼓点敲得实在不是时候,这感觉,就象是十年前贸易摩擦剧本的拙劣翻拍,主角换了,台词却还是一样生硬,透着一股子不合时宜的尴尬。
要知道,中美贸易摩擦刚冒头那会儿,印度国内可有不少声音觉得这是“百年不遇的良机”,琢磨着怎么接住“中国加一”战略转移过来的红利,为了这,印度一度对美国又是降关税,又是开放市场,农产品、化工品买了不少。
谁能想到,原来的“对手”都开始坐下来谈了,印度却感觉自己忙活半天的预期好处要打水漂,于是,在全球不少国家和地区,像日本、韩国和东盟,早就对美国的关税压力或低头或巧妙应付之后,印度这迟来的“反击”,不仅时机不对,底气也显得不那么足。
更让人费解的是,印度在贸易上耍横,地缘政治上却又跟美国眉来眼去,这边刚宣布要对美国加关税,那边印美军事合作的协议墨迹还没干,前脚跟美国总统称兄道弟,后脚就一口回绝了华盛顿想调解克什米尔争端的“好意”。
尤其是在印巴边境冲突里自己表现不怎么样,国内压力山大的时候,偏偏要在贸易上跟世界头号经济体叫板,这棋走得太险,这种“既要又要”的架势,不仅让外人看得眼花,自己家的战略目标也变得模糊起来。
印度不是没有做过产业大梦,早在2014年,莫迪政府就高调喊出“印度制造”,誓要把印度打造成新的“世界工厂”,快十年过去了,冷冰冰的数据却浇了盆冷水:印度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不但没升,反而从15.4%悄悄降到了14.3%。
这背后,是产业底子太薄,结构性短板太明显,就拿智能手机这个被看作制造业升级标志的产业来说,印度本土生产的手机,八成核心零部件还得从中国进口,自家工厂更像个“最终组装车间”。
苹果公司想把部分生产线搬到印度,结果发现当地供应商连个精密模具都造不出来,最后只能从几千公里外的中国东莞空运配件,这种“万事俱备,只欠本土配套”的窘境,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对国家制造业崛起有多重要。
活在口号里的营商环境
产业发展不给力,常常跟政策环境摇摆不定搅和在一起,为了吸引外资,印度曾把企业所得税率压到15%的低位,可企业真投产了,各种“本地采购税”、“环保罚款”之类的附加费用就可能冒出来,让投资者头疼不已,特斯拉暂停在印度扩厂计划就是个例子。
除此之外,政策“翻烧饼”更是家常便饭:2024年一道命令禁止小麦出口,搞得国内面粉厂库存堆积发霉,转过年来年初又突然取消电动汽车补贴,直接让塔塔汽车这些本土企业股价大跌。
而一家日本车企在印度建电池厂,光填表就盖了238个公章,最后发现关键的土地审批权居然在地方政府手里,这样的营商环境,难怪美国国务院的报告会说,多数在印美企都吃过行政刁难和政策反复的苦头。
如果说产业政策是“软件”不行,那基础设施落后和劳动力结构失衡,就是更硬的“硬件”卡脖子了,在印度,从经济中心孟买到首都德里的货运列车,平均时速才35公里,比不少城市骑自行车还慢。
物流这么不给力,商品成本自然就高,印度物流成本占GDP的14%,远超中国的4.8%,出口商品光运费就可能贵出两成,基建的慢节奏,甚至都影响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新德里街头一条修了三年的路连下水道都没铺好,这种抱怨就是对“口号式发展”最直接的讽刺。
再看人力资源,印度人口红利确实大,但结构问题也严重,高达七成的就业人口还在种地,看着光鲜的IT行业,据说八成从业者只有高中学历,甚至有连C语言都不太懂的技术员硬着头皮接跨国项目,技能跟不上需求,印度想在全球产业链往上爬,自然力不从心。
现实必须认清
面对这一堆现实难题,印度在国际贸易舞台上那点强硬,就显得有些外强中干了,它宣布对美国加征关税,美国贸易代表的回应却异常淡定,话里话外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你这点反制,对我来说不痛不痒。
仔细看看印度对美出口那七十六亿美元的商品清单,超过六成是铁矿石、药品原料这类美国自己不缺,或者说很容易找到替代品的大路货,这种反制,没什么“不可替代性”,威慑力自然大打折扣。
相比之下,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升级那会儿,中国对美国加征关税的清单,那可是精打细算,专挑对方的痛处下手,从大豆到汽车零部件,招招精准,确实给美国相关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压力。
更关键的是,在一些要害产业链环节,比如半导体设备和医药中间体,中国对美出口占了美国总进口量的大头(有数据显示前者曾高达68%,后者也超过50%),这才是真格的“手中有牌,心中不慌”。
就连外商投资环境的细节对比,也很能说明问题:德国巴斯夫在湛江的一体化基地项目从签约到部分投产只用了十个月,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更是创造了快速建厂、快速盈利的奇迹,资本往哪儿流,往往是最诚实的投票。
印度这番操作,也被不少国际观察家看作是对自己国际定位的又一次误判,《华尔街日报》曾一针见血地评论:“印度以为自己是棋手,其实可能只是颗弃子。”这种“既要、又要、还要”的心态,要是没有强大的国力和精准的战略撑腰,很容易把自己搞得首尾难顾。
结语
这场关税风波,照出了印度在产业升级、政策稳定、基建乃至地缘战略选择上潜藏的“体系性困局”,从“世界办公室”到“世界工厂”,光喊口号和逞一时意气可不够,得有扎实的内功和把蓝图变现实的硬本事。
如果总想着坐收渔利又不愿担风险,或者只停留在“表演式反制”的层面,那就算再怎么折腾,恐怕也难逃“高级备胎”的命运,而这,或许印度不是看不清,而是不远承认罢了,你觉得呢?
信息来源:
财联社2025-05-13《印度对美谈判策略出现重要变化!WTO文件显示其将对美加征关税》
每日经济新闻2025-05-13《开始反击?印度突然宣布:拟对美国部分商品征收关税!印度股市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