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海拔4000米的西藏日喀则,在市人民医院手术室里,一场生命的救援正在紧张进行……
89岁的藏族老人扎西(化名)因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率一度跌破40次/分钟,随时会面临心脏停跳风险。更棘手的是,他身形消瘦,患有肺栓塞且长期服用抗凝药,传统起搏器手术的出血风险极高。
所幸此刻瑞金医院的凌天佑、林长坚两位医生在扎西老人身边,他们专程从上海瑞金医院赶来日喀则的。仅30分钟,一枚如胶囊般大小的双腔无导线起搏器,通过股静脉精准植入扎西老人体内,随即,老人的心率立刻恢复至70次/分钟,心房与心室恢复协调收缩。扎西的这一手术,刷新了在青藏高原该起搏器植入年龄最大纪录。
而传递这一消息的是瑞金医院援藏专家汉辉主任,是他将扎西老人的情况汇报到了瑞金医院上海总院。心内科主任吴立群得知后,立刻派出凌天佑、林长坚两位医生奔赴高原。此前,吴立群主任曾亲赴西藏,为藏族同胞实施了日喀则首例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手术。
就在扎西老人完成手术的当天,凌天佑、林长坚、汉辉等医生又为另一位76岁患者实施了胶囊起搏器手术。同样也是不到半小时,患者便恢复正常,困扰多年的症状烟消云散。
自2018年以来,瑞金医院心内科团队是率先在国内开展Micra VR及AV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的团队之一,7年多来,该团队不断突破技术边界:
全球最小年龄纪录:2024年5月,团队在海南博鳌为7岁女孩玲玲植入Micra AV2起搏器,创下该型号全球最小年龄植入纪录。
海拔之巅的突破:2024年12月,吴立群教授团队在西藏日喀则完成海拔3800米的无导线起搏器植入,刷新世界纪录。
技术普惠全国:截至目前,瑞金医院总院已完成“胶囊”无导线起搏器植入3百余例,7年间,吴立群带领团队在北京、浙江、江苏、湖南、安徽、山东等14个省份的30余家医院开展带教,将标准化操作流程与风险控制经验倾囊相授,推动技术下沉。
“无导线起搏器的优势在于‘四无’——无切口、无伤疤、无导线、无囊袋,并发症发生率较传统术式降低近一半,尤其适合高龄、合并症多的患者。”吴立群教授介绍,该技术还可兼容核磁共振检查,电池寿命最长可达十多年,减少患者手术负担。
瑞金医院的创新步伐不仅惠及国内,更迈向了国际舞台。2024年8月,应蒙古国心脏学会主席Mungun教授邀请,吴立群团队赴乌兰巴托指导完成该国首例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特木金(化名)术后6小时即可下床活动,惊叹“手术还没开始就结束了”。这场合作源于2023年瑞金医院协助蒙古团队掌握房颤消融技术后建立的长期信任,蒙古医生直言:“瑞金经验了不起!”
蒙古国医生在瑞金心内科导管室学习
技术输出的底气,源于扎实的学术积淀。2022年,吴立群教授牵头发布国内首部《无导线起搏器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为全球提供了规范化操作范本。该共识与《经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房颤中国专家共识》均被译为英文,影响辐射亚太多国。2024年,瑞金团队完成心律失常消融手术近2800例,起搏器手术868台,相关基础研究成果发表于《Cardiovascular Research》(IF10.2)。
巍巍雪山,滔滔江河,从繁华都市到边陲小寨,从天涯海角到彩云之南,再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枚枚“胶囊”正改写生命的轨迹。瑞金医院以仁心与创新,续写着跨越山海的生命奇迹。
文、编:东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