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地处皖西北平原、淮河中游北岸,素有“颍南门户”之称。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就坐落在这里。近年来,阜南县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自然景观,以淮河杞柳为笔、春日黄花为墨,与非遗相融合,生动描绘出一幅百姓欢颜、大地欢歌的美好乡村新图景。
0 1
柳编技艺:
非遗出海 织出乡村振兴新图景
据明正德《颍州志》记载:“淮蒙盛产水荆,采伐加工,洁白如玉,坚韧如藤”,这里的水荆就是杞柳。千年前,广袤的淮河流域就盛产杞柳,勤劳的人民用灵巧的双手就地取材,用杞柳编织最原始的生活用具,如筐、篓,并将此技艺世代相传。如今,这项古老的手工技艺在新时代的浪潮里,迸发出蓬勃的活力。
孙传贵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岗柳编代表性传承人,他的柳编人生始于笆斗。12岁那年,孙传贵跟着父辈学习编笆斗、笸箩,怀抱着对柳编技艺的热爱,他几十年如一日辛勤劳作,运用经编、立编、拧编等传统技法创作,编织速度是常人的两倍,所编织的工艺品生动活泼,孙传贵也因此获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阜阳市阜南县柳编工艺品展示。(阜南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阜南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孙传贵成立公司推广柳编产品。为了设计出既符合国际潮流又不失传统特色的产品,他坚守生产一线,带领团队研发基于柳木的新材料制品。目前,公司所生产柳木制品达两万多种,产品远销欧美、中东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无论走得多远,孙传贵始终记得父辈的话:“手艺人的根在乡土”。他定期在编织点培训村民,让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增收,并通过“公司+基地+经纪人+农户”的经营模式,让3000余名农村群众实现就业。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孙传贵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产业中来,靠勤劳灵巧的双手发家致富。
在阜南县黄岗镇李寨村的乡村振兴帮扶车间里,柳编经纪人吴敏正带领村民赶制一批出口到欧洲的柳编工艺品。几年前,受益于县里的非遗技能培训,吴敏学会了柳编手艺,2019年,吴敏在家乡办起了柳编代理加工点,当起了经纪人。“我目前带动40多个工人干活,他们的人均年收入五六万块钱。”谈到当前的发展,吴敏喜笑颜开。
同时进入这个古老行业的,还有很多年轻人,阜南县阜合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思男就是其中之一。他积极拥抱新技术,为百年柳编注入数字基因,通过B2B直接出口和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等模式,把高端的柳木工艺品推向国际市场。
站在淮河岸边眺望,柳编工坊的灯火与跨境电商的屏幕交相辉映。孙传贵、吴敏、徐思男作为柳编技艺文化传承的杰出代表,他们编织的不仅仅是柳条,更是乡村振兴的梦想。当非遗扎根乡土、拥抱时代,便能如杞柳般生长,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绽放蓬勃生机。
如今,黄岗柳编产品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产品,阜南县也获评“中国柳编之都”称号。目前,阜南县共有26个乡镇14.6万人从事柳木加工产业,该产业链年产值达90亿元。
0 2
油菜花语:
花海织梦 乐赏百年曲艺共传情
阜南县中岗镇地处蒙洼分洪道与谷河交汇处,是回族聚居地之一。近年来,中岗镇凭借万亩油菜花海、独特的回族风情文化,将生态优势与文化优势结合,发展文旅融合相关产业,逐渐成为春天里踏青赏花、休闲怡情的“网红打卡”胜地。
每年的3、4月份,中岗镇万亩油菜花竞相绽放,广袤的田野被金黄的油菜花所覆盖,金灿灿一片仿佛绵延到天际,形成“一望无垠金满地”的壮丽景观。
在花海簇拥的拥有百年历史的戏台上,淮词市级非遗传承人卢洪刚的淮词唱腔“八月里来桂花香,淮河儿女诉衷肠……”悠扬唱响,仿佛穿越时空,将古老的淮河故事娓娓道来;历经600年风雨的清真寺前,回族的花儿歌谣与开斋节的礼拜声相和相映;“咿呀,嗨油”,古老的淮河船工号子在花海广场上空传来,身着蓝布褂的村民应声合唱,浑厚的号子声呼应着现代文化的传承。
具有鲜明乡土文化特色的文旅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今年油菜花季单日最高游客量近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00万元,民宿、农家乐收入同比增长300%。”中岗镇镇长刘维航介绍,借助油菜花季的客流,中岗镇组织特色农副产品展销、特色美食品鉴等活动,让客流变现金流,增加群众收入。
“今年人最多,店里10张桌子,中午的时候基本都要翻台三轮。”中岗镇中心街区的农家乐经营者马天奇说。
花海边缘,一座淮河平原特色与现代建筑风格相结合的农家大院格外醒目。2023年,中岗镇东街社区居民沈可付看到油菜花海的人流量越来越多,决定返乡创业,投资5000万元建设了怀上客生态酒店。如今,这家酒店顶层的“天空之境”景观已成为一处网红打卡地,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在此驻留。油菜花盛开季期间,酒店每天营业额在10万元左右。
“借助油菜花海组织的系列活动,既宣扬了传统文化,又给周边村民带来了收入,还给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这花要一年四季开才好。”看着来游玩打卡的人群,刘维航由衷感到高兴。
0 3
淮河蚬子:
文化河鲜 打造美食文旅新融合
“南风起,落蚬子”“一口蚬子鲜,半部淮河史”,从古至今,曹集人喜食素有“淮河鲍鱼”之称的蚬子。闲暇时,到曹集镇吃蚬子,在阜南人看来,是一件最惬意的事。
近年来,在阜南县委、县政府的推动下,曹集镇以蚬子河鲜文化为主题,打造文化与美食、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新业态,带动特色产业实现从“淮河鲍鱼”到“美食IP”的品牌跃升。
曹集镇镇长邵佳云介绍,春分前后正是品尝蚬子的最佳时节。曹集镇连续几年组织开展“淮河风情,鲜味曹集”蚬子美食文化活动,创新开发“荤八鲜”“素八鲜”特色菜品,将蚬子与当地鲜野、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有机结合。如今,“曹集蚬子”已成为阜阳地区的特色名小吃、特色地理地标美食。
品蚬子美食,逛特色街区,曹集蚬子已然成为阜南美食文旅的一张“新名片”,为当地群众增收开辟了新路径。
如今,“曹集蚬子”已成为阜阳地区的特色名小吃。 (阜南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蚬子文化节期间,曹集镇单日游客量突破5万人次,带动旅游综合收入达200万元;蚬子日均销量突破2000斤,政府发放40万元文旅消费券,覆盖蚬子宴、民族美食等品类,带动直接消费超500万元,惠及本地商户200余家。
在蚬子特色美食街上,青竹园饭庄座无虚席,生意火爆。“现在周六周日每天接待顾客50到60桌,上座率较平时翻两番,我们真的忙不过来。”青竹园饭庄的老板一边擦着额头上的汗水,一边高兴地向笔者介绍。
据了解,在曹集镇像这样常年以蚬子为招牌菜品的饭店有13家,生意都很不错。“曹集蚬子”成了他们生意火爆的流量密码,也带动更多的商家加入到制作蚬子美食的大军中。
从柳编艺人指尖的经纬交织,到油菜花海中的欢歌笑语,再到蚬子盛宴上的味蕾绽放,阜南这片土地用非遗传承激活文化基因,以自然生态重塑发展空间,借美食经济撬动文旅融合,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提供了“阜南样本”。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农业农村局)
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10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