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上午,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蒋家堰镇敖家坝千亩油菜花海金浪翻滚,花香醉人。锣鼓声中,2025年湖北省春季“村晚”示范展示暨竹溪县2025醉美赏花季活动正式启幕。来自陕西省西安市、安康市及湖北省襄阳市及周边县的2000余名游客,漫步花海,沉浸式体验“游花海、看村晚、品美食、赏非遗”的春日盛宴。
这场盛会,正是竹溪县以非遗活化、美食助力、城乡融合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缩影。
竹溪县位于鄂、渝、陕三省交界的秦巴山区,西汉建置“武陵县”,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的原型地。近年来,该县把文旅融合作为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实施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旅游要素全域升级、旅游产业全域联动,带动全县5.7万人在文旅产业链上就业增收,旅游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达32%。
竹溪县武陵不夜城夜景。溪荣梅/摄
传 承非遗 老技艺焕发新活力
在竹溪县泉溪镇石板河村的漆艺工坊里,“80后”张晓莲正专注地为一只木碗髹涂生漆。她手持自制的漆刷,蘸取浓稠的天然生漆,在碗沿勾勒出虎斑纹,动作行云流水。
“这门手艺传了四代人,以前只做寿材棺木、桌椅家具,现在我们开发出茶具、首饰盒等新品类。”张晓莲说,她的工坊去年接待了5000多名研学游客,手制漆艺摆件被列为“竹溪礼物”。
竹溪生漆素有“漆清净如油,宝光照人头”的美誉,漆器髹饰技艺更是入选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近年来,竹溪县依托13万亩漆树基地,推动“生漆+文旅”融合。张晓莲作为竹溪县漆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代传承人,面对竹溪生漆产业因化学涂料冲击而陷入停滞的困境,决心改变这一局面。她四处拜访老漆匠,依据不同季节采割的生漆特性,将其精准应用于不同漆器制作工序和场景,通过严格控温控湿,制作出的漆器颜色艳丽、漆彩流光,深受市场青睐。
“我们推出‘漆艺体验游’,游客可以参与采漆、制漆、髹饰全过程,旺季每天有50多批客人。”张晓莲介绍,“漆艺体验游”之外,她还组织开设了“漆艺工作室”,每年培训30余名漆艺传承人,带领大伙一起从事漆艺产品开发销售工作。
同时,张晓莲还利用丰富的山场资源,带领乡亲们大面积种植漆树,不仅保护了生态,也实现增收。张晓莲说:“1000多亩漆树隔一年割一次,每年产漆2000斤,收入有四五十万元,但是如果把它变成工艺品,附加值上升,效益可以翻番。”
在张晓莲的积极努力下,依托漆器车间建设漆艺培训工作室,通过定制家具擦漆、编制、木艺、漆艺修复等手工创作,带动20户村民就业增收,户年均增收5000元,年辐射联动效益达到500万元以上。
在竹溪县丰溪镇,当地走的是非遗活化与林下经济共振发展的道路。刘才可作为辽叶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将黄连加工技艺与竹溪绿茶炒制这一非遗技艺结合,开发出黄连茶、黄连精油等衍生品。
当前,刘才可的合作社覆盖丰溪镇17个村,发展社员127户,药材种植总面积达3万亩。
“去年非遗工坊产值突破 2000万元,带动300户农户增收。”竹溪县文旅局局长喻泉源介绍,全县已建立12个非遗工坊,培育“非遗+林药”“非遗+康养”等业态,2024年非遗相关产业营收达5.2亿元。
弘 扬美食 山珍土味烹出致富经
“这道黄连炖土鸡,选用海拔1000米以上的散养土鸡,加入竹溪黄连鲜根,汤色金黄,苦中带甘。”在丰溪镇的“竹溪山味”药膳馆里,老板娘王秀兰端出招牌菜向游客介绍。
王秀兰曾经在外务工,2019年返乡创办药膳馆。如今,她的药膳馆日均接待游客100余人,年收入超过50万元。
竹溪地处秦巴山区,拥有“华中药库”之称,黄连、重楼、独活等中药材资源丰富。
王秀兰抓住“药食同源”理念,与县中医院合作开发出18道药膳套餐,游客不仅能吃,还能带走黄连面膜、养生茶包。她的餐馆带动周边50户农户种植药膳食材,仅黄连一项,就实现户均年增收8000元。
在竹溪县,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交融生辉,其中,竹溪蒸盆作为地方特色美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竹溪蒸盆汇聚天麻、沙参、猪蹄、老母鸡、鸡蛋盒子、竹笋干等十八种食材于一盆,具有菜品、主食、蒸汤三者合一的特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2016年3月,竹溪蒸盆入选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荆美味公司以竹溪蒸盆及特色蒸菜为核心,深耕非遗技艺活态传承,围绕“特”字做足“荆品”文章,结合“非遗+”战略,探索“地标食材+科技赋能”双驱发展模式,带动秦巴黑猪、郧阳大黄鸡、小花菇、竹笋、药膳市场等产业链升级,把竹溪蒸盆这道湖北名菜打造成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的典范,助力乡村振兴。
目前,竹溪县已在北京、杭州、武汉等地开设竹溪蒸盆旗舰店10家。到2030年,该县计划将竹溪蒸盆连锁店发展到200家以上,从业人员达到1万人,年营业收入达到5亿元。
除了竹溪蒸盆,竹溪县的美食产业也在快速发展。全县有特色美食店5000余家,2024年美食产业带动3万余农民人均增收3200元。
围绕打造“舌尖上的竹溪”这一目标,竹溪县正在构建“食材基地+加工体验+文旅消费”全链条。
加入竹溪蜂蜜调味的竹溪蒸盆,被誉为“秘方”。依托竹溪良好的生态环境产出的蜂蜜,既可入药,又能作为饮品,还能加入美食中,用途十分广泛。
以竹溪蜂蜜产业为例,在这一发展思路下,也得到快速发展。
在竹溪县泉溪镇坝溪河村村民李新春的“蜂情小院”里,游客可以现场体验摇蜜、制作蜂蜜糕点、品尝原蜜,还能参观蜂蜜文化馆,选购蜂蜜系列产品。作为养蜂大户,他的坝溪山宝养蜂专业合作社带动1200户蜂农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
“竹溪蜂蜜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24年线上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产业产值达1.25亿元。”竹溪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尹东升介绍。
城 乡融合 老街区变身新地标
站在竹溪“武陵不夜城”街区入口,70岁的竹溪县城关镇西关社区居民、山二黄戏曲“铁粉”张阳指着眼前的明清风格建筑群说:“这里原本是破旧的老街区,融入山二黄戏曲元素之后,如今已成为沉浸式戏曲文化体验区。”
夜晚的街区热闹非凡,山二黄戏台前围满观众,非遗传承人表演着传统戏曲,旁边的“竹溪特产”馆人头攒动。
2023年以来,竹溪县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二黄为文化灵魂,以竹溪美食为产业之根,将文化传承、康养旅游、夜市经济有机结合,打造夜经济文旅街区——武陵不夜城,为市民、游客提供充满国风氛围和烟火气的独特体验。
武陵不夜城一期全长361米,商业面积2.5万平方米。量身打造的戏曲情景剧《武陵梨园情》,包含七大戏曲主题与15个文化节点,环环相扣,结合现代声光电技术,将戏曲元素融入灯光水秀、裸眼3D等场景,形成“古街新韵”的视觉奇观,让古老剧种焕发勃勃生机。
游客还可以在西关街博物馆、山二黄体验馆、网红打卡点等小场景打卡拍照,甚至在七大戏曲主题中参与表演,与演员互动,从而形成“点位打卡—场景体验—网络分享”裂变式传播效应。
竹溪县住建局局长付晓东介绍,武陵不夜城的建成,一方面盘活了沉睡十余年的闲置资产,让原本“黑灯瞎火”的街区变为3A级景区,撬动了文旅市场,另一方面把山二黄融入到常态演绎中,让稀有剧种活起来、传下去、火起来。
如今,武陵不夜城直接带动周边酒店、民宿、餐饮等产业,形成“一街活一城,带动全域村庄”的效应。
数据显示,开街一年多来,武陵不夜城持续火爆,累计接待游客突破1600万人次。2025年春节期间,全县酒店入住率99%,餐饮上座率95.6%,接待游客134.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9.9亿元。
城乡融合发展,让乡村在文化传承中获得新活力。
在武陵不夜城的带动下,处于秦楚边关的蒋家堰镇关垭子村,依托关垭楚长城文化资源,引进外部公司,以“秦风楚韵”为主基调,开发关垭驿站、关垭校场、露营基地、卡丁车俱乐部等一批独具特色的旅游节点,实现1.3公里户外多业态项目一体运营。
2024年10月1日,升级改造后的关垭景区一开业,就成为鄂陕毗邻地的“网红”,直接带动周边农家乐18家、新增个体门店20多家,吸引沿街摆摊设点80多个,提供群众演员、餐饮服务员、马场服务员、卫生保洁员等就业岗位230多个,2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游客李女士提着刚买的生漆手串说:“白天逛了关垭楚长城、夯土小镇,晚上来武陵不夜城看演出、买特产,感觉竹溪的传统文化活起来了。”
据了解,竹溪县已完成12个老旧街区改造,建成11个4A、3A级文旅综合体,带动就业5000余人。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挖掘乡村文化潜力,加大城乡融合发展力度,让竹溪成为秦巴山区文旅融合的璀璨明珠。”竹溪县委书记许庆一的话掷地有声。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竹溪县正以非遗为魂、美食为媒、城乡融合为径,全力打造“小城有戏、慢养竹溪”文旅大IP,描绘着乡村全面振兴的壮美画卷。
(作者单位: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融媒体中心、竹溪县文化和旅游局)
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10期
总监制: 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