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推动骨质疏松症防治关口前移、提升公众对疾病早防早治的意识,由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发起的“健康促进公益行-慢病早期筛查系列公益活动”传出消息: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快速攀升,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我国骨质疏松症患病人数约为9000万,其中女性约7000万。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其中女性为32.1%;65岁以上女性每2人中即有1人患病(患病率高达51.6%)。

所谓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绝经后女性因雌激素水平骤降,骨代谢增加,骨流失速度加快,更需特别警惕。

目前,我国骨质疏松症的防治面临患病率高,但知晓率、诊断率、治疗率低(“一高三低”)的严峻挑战。值得注意的是,骨质疏松症隐匿性强,早期征兆不明显,被称作“静悄悄的流行病”。这一健康隐患往往容易被忽视,若不及早发现并治疗,会导致不同程度的骨骼疼痛、骨骼畸形,患者容易在轻微外力下骨折,甚至可能引发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深静脉血栓等一系列疾病风险。

当前,我国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处于急速增长期,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造成了沉重的家庭和社会负担。因此,加强骨质疏松症的早诊早治水平刻不容缓。

活动上专家提出:双能X线(DXA)骨密度是目前通用的骨质疏松症诊断依据,但其仅能反映“骨量结果”。有数据提示,低骨密度只能解释约70%的骨折风险。鉴于此,在早期防治阶段,需引入更多积极手段。

骨代谢标志物是指从血液、尿液中可检测出的骨代谢生化产物或相关激素,可反映骨代谢状态,是协助代谢性骨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以及疗效评价的重要指标。骨代谢标志物包括一般生化标志物(血钙、血磷、尿钙和尿磷等)、骨代谢调控激素(维生素D、甲状旁腺素等),以及骨转换标志物(总I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N-MID骨钙素、β-胶原特殊序列等)。

《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2022)》建议:40岁以上有绝经、不健康生活方式、体重过低、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药物、脆性骨折家族史等危险因素人群进行骨质疏松筛查专项体检,其中,DXA、血清学骨代谢指标等为优先推荐项目。

此次公益活动由罗氏诊断支持,在五月“母亲节”之际,通过“科普宣教+免费检测+精准干预”的三位一体模式,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地陆续开展高危人群义诊活动,让科学筛查惠及更多家庭,为数百名高危人群提供了免费的骨代谢三项检测,进一步提升了大众对骨质疏松症早诊早治的认知与了解。

原标题:《我国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快速攀升,如何早诊早治这一“静悄悄的流行病”》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顾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