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通讯员 张静)宁强,地处秦巴深山、汉江之源。在城市的一隅,有一座神秘而又充满魅力的殿堂——汉中市公路局宁强公路段历史文化展室,67.5平方米的空间里,150余件展品正无声地诉说着一段跨越两千年的交通史诗。它宛如一部立体的史书,静静诉说着宁强自秦蜀古道至现代交通发展的波澜壮阔,在陕西百年公路文化遗产的宣传与保护中,发挥着萤火之光。
宁强,这片地处秦蜀栈道走廊的神奇土地,北依秦岭,南枕巴山,自古以来就是连接四川乃至大西南的交通命脉,兵家必争之地。这里道路开辟历史源远流长,战国时期开凿的金牛道更是闻名遐迩。直到1914年驿运制度废弃,全省公路兴起,1936年修通的川陕公路,彻底改写了宁强“天梯石栈相勾连”的历史,也为抗战立下不朽功勋,宁强公路段也随之诞生。
展室中,一块块历史铭牌熠熠生辉,它们是公路发展的忠实见证者。从1936年隶属当时西北国营公路管理局宁羌公务所开始,历经89年风雨,20次变革,3次办公地点迁移,宁强公路段作为汉中干线公路最早成立且唯一延续至今的机构,这些铭牌串联起了它一路走来的坚实足迹。
一幅西秦第一关拓片格外引人注目,它长6米,高2.6米,1936年2月,陕西省建设厅厅长雷宝华等人在川陕公路建设宁强现场,被道路的艰险所震撼,赞其为“西秦第一关”,并安排职工将其刻于峭壁岩石上。如今,这幅拓片成为宁强公路段历史文化的独特符号,更是陕西公路和汉中干线公路发展的重要实物证据,而那摩崖石刻原件仍在老川陕公路上,被宁强公路人悉心守护着。
历史实物版块同样精彩纷呈,150余件不同时期公路人的服装、工作证件、试验工具、生产工具以及职工业余生活用品等,宛如一个个沉默的讲述者,娓娓道来宁强公路发展的点点滴滴。抚摸着这些老物件,仿佛能感受到当年公路人辛勤劳作的温度,听到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坚定前行的脚步声。
宁强公路人的辛勤付出收获了满满的荣誉,荣誉墙上虽只是众多荣誉中的沧海一粟,但格外耀眼。1956年、1982年两次被授予陕西省劳动模范称号的赵炳录,他在养护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油路病害处治“八道工序”,入选《交通部公路局养护经验选编》,并作为行业规范向全国推广沿用至今。这些荣誉不仅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宁强公路人奋勇前行。
“三路同框”的创意展陈堪称展览设计的点睛之笔。油画生动再现了宁强公路人在108国道上开展防汛抢险工作的场景,画中上方是镌刻着“西秦第一关”摩崖石刻的老川陕公路,再往上依稀可见战国时期修建的金牛古道,构成了一幅时空交错的壮阔画卷。这种立体叙事手法,让三条不同时代的道路穿越时空汇聚一堂,将“大道为公、甘当路石,筑路为民、无私奉献”陕西百年公路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亲眼目睹宁强公路人“扎根深山 保障畅通”的场景,直观感受到交通发展的历史纵深。
照片墙上,退休老职工的合影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拍摄的主题视频照片交相辉映,新老职工的相逢,一张张笑脸洋溢着对公路事业发展的欣喜与对未来的美好展望。70年代手绘的汉中干线公路示意图,详细标注着11个县段、125个道班、8条干线公路、15条支线公路和1379.38公里的养护里程,勾起了无数汉中公路人对青春岁月的回忆。
展室中的“五丁关”石刻残件,承载着秦巴蜀道古金牛栈道的厚重历史,讲述着文物收集的艰辛历程。尽管历经重重波折,仍然只收集到一个“关”字,但其背后谷深山雄、仄径盘云的绝美风光和悠久历史,依然让人浮想联翩。刻有革命标语的公路桥梁护栏,伴随着108国道几经改道维修,已在干线公路上难觅踪迹,但它静静伫立在展室,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宁强公路段历史文化展室的成功实践表明,专业类博物馆不必追求“大而全”,“小而精”同样能产生巨大影响力。自开馆以来,先后吸引江西、山东、四川、甘肃等跨省公路部门,省公路局、西安、安康、宝鸡公路局等友邻单位前来调研,累计接待1700余人次参观,激发了公众对行业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
离开展室时,“守开路为民之初心,担大道为公之使命”的誓言仍在耳边回响。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文化空间,让匆匆赶路的人们偶尔停下脚步,回望来路,从历史的智慧中汲取前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