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网消息,2025年5月的南亚火药味未散,印度在印巴停火协议墨迹未干之际,突然调转枪口对中国发起舆论围剿。这场针对新华社、环球时报等中国官媒的封杀行动,表面是莫迪政府为挽回军事败局的泄愤之举,实则暴露了印度在地区博弈中日益极端的战略焦虑。当巴基斯坦民众举着国旗与中国路人合影的画面在社交媒体刷屏,印度却选择用封锁真相的方式维护"大国体面",这种反差揭示了当代国际关系中的荒诞现实。


事件的导火索要追溯到5月初的印巴空战。巴基斯坦空军使用中国制造的歼-10CE战机搭配霹雳-15导弹,击落印度3架单价2.4亿美元的阵风战机,同时枭龙战机还摧毁了印度价值15亿美元的S400防空系统。这些战果被中国媒体客观报道后,印度政府竟以"传播虚假信息"为由,通过X平台封禁相关账号。耐人寻味的是,印度议员在议会公开嘲讽:"我们的阵风本该像踩鸡蛋般碾压巴方,结果却像受伤的小鸟坠落"——这番连本国政界都承认的败绩,却成了莫迪政府眼中"不可言说的秘密"。

封杀行动背后藏着三重算计。首先是转移国内矛盾,印度宣布从5月13日至23日举行为期10天的"胜利巡游",但《印度教徒报》披露政府内部文件承认至少损失2架苏-30MKI和1架阵风战机。其次是报复中国装备的战场表现,巴军使用的歼-10C战机在空战中形成对印军的技术代差,这种"用中国武器打败印度"的叙事直接刺痛了莫迪的民族主义神经。更深层的是舆论控制模式输出,印度不仅封杀中国媒体,还误伤8000多个本国网民账号,这种"宁可错杀一千"的做法,与其在克什米尔实行的信息封锁政策如出一辙。

国际社会的反应折射出印度的战略孤立。法国作为阵风战机制造方,英国作为弹射座椅供应商,均通过非正式渠道证实了战机损失;土耳其TRT电视台同样遭封杀后,印度竟迁怒于土方坚果出口和电影引进。这种"株连式外交"连美国《经济学人》都批评为"将外交手段武器化的反面教材"。更讽刺的是,被封号的新华社早前报道获得英国简氏防务等西方权威机构交叉验证,印度却坚持将真相定义为"谣言",这种认知战打法暴露其日益封闭的意识形态。

莫迪政府的危机处理模式正在形成危险路径依赖。4月克什米尔恐袭后,印度对巴基斯坦实施"断水绞杀"——暂停《印度河河水条约》导致巴方45%农田面临绝收;5月又借"朱砂行动"之名,暗中支持俾路支分离势力制造爆炸事件。如今将矛头转向中国媒体,本质是将国内政治危机转化为对外冲突的延续。正如被俘印度飞行员向巴方承认的:"我们接到的命令是把每次失败都包装成技术故障",这种系统性的真相逃避,正在将南亚推向更危险的悬崖边缘。


在这场舆论战中,中国面临的选择充满战略张力。一方面,X平台数据显示新华社账号在印粉丝量单日激增47%,说明封杀反而强化了信息穿透力;另一方面,印度通信部向马斯克发出的48小时通牒,暴露出美企在印运营的政治风险。更值得警惕的是,印度已将对华舆论战与"印太战略"深度捆绑,其议会最新报告将中国媒体与"跨境威胁"直接关联,这种安全化叙事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当伊斯兰堡市民自发为中国记者送上玫瑰,当阵风战机残骸照片在暗网标价500美元流通,这些细节构成对霸权话语的微妙解构。印度用88亿美元军购堆砌的"大国尊严",终究敌不过歼-10C战机3:0的战绩公示。历史反复证明,用防火墙筑起的自信如同沙上城堡,而中国需要在这场舆论混战中保持的战略定力,或许就藏在那句古老智慧里:事实胜于雄辩,时间自会审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