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是联合国“文明对话国际日”,华东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日前邀请法国著名汉学家白乐桑,带来一堂名为《我的汉语人生》的主题讲座,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分享了他半个多世纪的汉语学习与研究经历。
讲座现场
白乐桑从自己选择兼修哲学和汉语两门专业的心路历程为起点,娓娓道出他对汉语的赤诚之爱。作为先后主编《汉语语法使用说明》《汉字的表意王国》《说字解词词典》等十余部专著,发表学术文章六十余篇的汉学家,白乐桑认为不能将汉语简单拆解为拼音符号,而是要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逻辑关联,这一“字本位”教育理念引发了在场留学生们关于语言学习、文化互鉴的深刻共鸣。
来自萨尔瓦多的欧霓在听完讲座后深有感触。母语是西班牙语的她坦言,自己初学中文时,面对陌生的汉字系统曾感到“像遇到一堵语言的墙”,但白乐桑提出的“字本位”教学理念恰恰契合了她学习汉语的心路历程。“白乐桑教授提到,他还不会汉语的时候,看到中餐馆的招牌就觉得汉字的字形很美、很神秘,这和我的学习过程非常像。现在每学一个字,我都会努力弄清它背后的文化故事,这让学习汉语变得更加有趣。”欧霓的这番话道出了许多留学生的共同感受。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安娜则从另一个角度受到启发:“白乐桑教授用五十年的坚持告诉我们,真正的热爱能让人跨越一切文化隔阂。”
学生互动环节
这场讲座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今年文明对话国际日“一个字让你爱上中国”的主题。马来西亚学生谭佩丽对此有着独到见解:“学习一门陌生语言,甚至只是主动了解不同国家的习俗,都是在践行对话精神。”她的观察让在场的师生们意识到,文明互鉴其实就存在于我们身边。
在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一楼的展厅中,还同步进行着一场“镜窗印桥”——来华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叙事主题作业展,展露出新生代留学生的心声表达。白乐桑提出的“字本位”教学理念也与展览中留学生的汉字艺术创作形成了跨越年龄的有趣互动,共同印证:理解中国不是终点,而是通过理解中国走向世界。
学生作业展
记者:沈艺飞
编辑:邱彩红
校对:耿洁玉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