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法院学术研讨是强化审判研究、促进审判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更高层次、更有质量、更显水平的审判活动。即日起,福建高院新媒体开设《研法问道》专栏,邀请法院干警提笔凝思——或从疑难案件中抽丝剥茧,解构法律适用的精微要义;或在类案审理间寻踪觅径,勾勒司法裁判的精益求精;更在情与法的碰撞中,剖白职业信仰的坚守与超越。欢迎关注!

第一期分享

在全国法院第三十六届学术讨论会评选中

获奖论文作者的心得感悟

希望为学术研讨之路上的同行者们

点亮思想火花,激发创新活力

为审判工作现代化提质赋能!

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

一等奖

“隐性强制诉前调解”功能异化

之问题检视及进路分析


徐晓璐

德化县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


颜培源

德化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

制瓷之道与写作之思

制瓷工艺与学术写作看似相隔千里,实则异曲同工。从陶土到美瓷需经历七十二道工序,学术论文从选题到定稿同样需要层层淬炼。

筛土去杂:以实践痛点探寻淘洗真金。选题如同选矿,需在浩如烟海的审判实践中甄选最具价值的矿脉。法院学术讨论有很鲜明的实践导向,恰似制瓷筛土,要求作者保持对当前司法痛点的敏锐感知,善于从梗阻问题中提炼研究价值。选题既忌宏大难以把握,亦防狭窄缺乏普适,当取具体而具延展性的问题。

塑胎成型:以逻辑骨架支撑行文脉络。论文框架犹如瓷胎,决定着最终形态。有人研究区块链存证问题时,采用“技术原理-司法需求-规则冲突-制度建构”四维结构,既遵循“问题-对策”的实践逻辑,又体现“理论-实务”的双向互动。这种结构设计要求研究者把握其中的逻辑递进关系,确保各章节如瓷胎般环环相扣。需警惕论文成为案例堆砌的“卷宗集”或理论拼凑的“概念秀”,而应使实务与理论水乳交融。

素胚精绘:以学术对话完善论证肌理。行文打磨好似在素胚上勾勒青花。要主动与指导老师、一线法官、服务对象等不同领域人士“切磋”,通过不同视角的学术对话,修正论证偏差,补充域外经验,完善数据支撑。尤其要注意避免“自说自话”的论证陷阱,通过争点提炼、观点交锋、反证推演,使论证如青花线条般清晰流畅。

窑火淬炼:以工匠精神雕琢学术精品。论文修改如窑火烧制,是成品的关键。论文的修改是对语言的锤炼、逻辑的推敲、数据的校对、格式的把握。这个过程要求对核心论点进行反复锤炼,如同控制窑温般精准把握学术尺度。数据核实要精确,文献引用需追踪至原始出处,格式规范须严遵学术标准。唯有如此,方能使论文如出窑瓷器般经得起学术检验。

二等

网络短视频二次创作著作权侵权界定

与规范化审理路径


彭英容

安溪县人民法院审管办副主任


廖丽娟

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

与自己对话、与时代契合、时光赛跑

论文写作是一场与自己的思维逻辑对话、与他人的立场观点对话、与时代变革对话的旅程。

与自己对话,找寻“为什么写”的答案。“调研是更高层次的审判”。一篇好的调研文章要以“挑战自我、实现价值”的目的和“要写就用心写,直到写无可写、改无可改”的良好心态,作为坚持写完、坚持修改的最大动力,为研究与写作赋能增效提质。写作过程带来的精神价值升华,还将促进思维层次和写作能力提升,并逐渐内化为严谨、细致、思辨的品格素养。

与时代契合,找准“写什么”的靶心。论文写作要求选题应当与时俱进、精准概括核心内容。以“以依法保护知识产权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问题研究”选题为例,结合当前短视频深入大众生活,而短视频二次创作引发的著作权侵权随之愈演愈烈,我们感到研究该问题与当下数字经济产业健康发展需求相契合,具有较大的现实研究意义,因而我们选定此为研究方向。

与时间赛跑,找对“怎么写”的方法。论文写作要有技巧地做好梳理资料、找准论点、论证逻辑和修改润色等工作。首先,要精准检索、敏锐捕捉、深度阅读、综合分析和精细归纳数据资源,从而凝炼出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向和路径。其次,要精确构建文章体系架构后方进行具体写作。最后,论文需要反复推敲打磨、修补润色和斟酌词句,方能出精品。

论文写作没有捷径,但要坚信,经过不断“突出重围”,必将迎来“涅槃重生”。

二等

中国法域外适用视角下

涉外民商事诉讼管辖权的路径优化


黄曦

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民四庭副庭长


黄子杰

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民四庭法官助理

以学术研究求真知、促审判

对审判工作而言,办案就是调研,调研是更高层次的审判,两者双向奔赴、互相成就。

选题要小,以小见大。要持续关注最高法院重点调研课题、当前司法改革和政策调整方向,注重素材积累。另一方面,从发改案件、专业法官会议遇到的争议问题中,建立“问题清单”,定期梳理庭审难点、文书说理堵点、程序适用模糊点,聚焦是否引发类案裁判分歧、有无制度建构价值等,筛选出具有普遍性和研究价值的“小问题”。

框架要实,简洁明了。论文框架就像是搭建房子的框架,必须稳固牢靠。按照“一句话命题”的要求确定框架和标题,精准体现论文主旨和重点,尽量避免使用内涵、概念、外延、原因分析、对策建议等表述。要注重逻辑结构的严密性、系统性,比如我们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结构,结合具体案例提出涉外民商事诉讼管辖权存在的理论、实践困境,深入探讨其形成路径的不足及影响,最后从行使路径、形成路径和评价路径方面提出解决思路。

写作要活,精心雕琢。论证中充分利用司法大数据,对裁判文书进行词频分析、关联规则挖掘,量化问题分布,每个观点都有充分的论据支撑,做到条理清晰、论证严谨,文字表达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代替学术黑话。初稿完成后要反复打磨修改,实施“冷冻疗法”,搁置一段时间后再以读者、评委的视角去检视反思核心观点的论证是否严密、数据能否支撑结论、解决方案是否具备可操作性等等。此外还可以广开言路,多渠道征求意见。最后,设想最保守的批评者如何质疑观点的可行性,最激进的改革者如何提出更前沿的想法,最谨慎的实务者如何让建议更具可操作性,力争通过多维度推敲完善论文的论证体系。

二等

改革叠加下法官惩戒委员会

审议程序的搁浅与激活


许少明

清流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熊中文

清流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

以兴趣为引领 驱动调研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题决定方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结果,因而如何选定一个兼具理论价值、实践意义,又契合自身实际且能够胜任的“好选题”,是调研面临的首要挑战。从事审判执行工作期间及分管督察工作以来,观察到司法实践中追责法官违法审判责任案例常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特别是关于违法审判责任认定问题仍容易产生争议,因此此届学术讨论确定以此为论文选题,既源于司法热点,更源于自身兴趣。

老树也能开出新芽。确定好选题后,就是全面搜集和充分利用好相关素材。该课题理论和实践已有一定研究成果,但相关研究也有一定局限性,继续对该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仍有必要,关键在于如何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取得突破。基于以往研究主要集中于从应然逻辑方面分析激活审议程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极少从实证方面分析该程序在实践中遇到的困境及根源。因此,我们在全面梳理现有惩戒案例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论证审议程序的虚置化困境,从监察体制改革对审议程序的影响和司法实践探索与职能定位偏轨方面剖析困境根源,并从调适外部冲突和矫正内部偏轨方面探索激活路径。

好论文是改出来的。修改是论文完善的关键,除文字上不断锤炼、层次上逻辑分明之外,还需要从不同视角进行审视,持续发现新问题,在不断否定中前进才能让论文日益精进。写作前后跨度四个月有余,每次修改都是一个“磨人”的过程,但始终认为,“磨人”虽艰苦,然而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持续深耕绝不痛苦,因为每一次的修改都意味着自己在该领域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

供稿:法培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