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鼠标手”被纳入职业病,劳动者需更多职业健康安全感
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将“鼠标手”(职业性腕管综合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纳入职业病范畴,引发广泛关注。制造业工人、医护人员、消防员等群体纷纷点赞这一政策的进步,也呼吁扩大覆盖范围,完善配套措施。这一调整无疑是对劳动者健康权益的重视,但要让政策真正落地生根,还需更多实际行动,让劳动者拥有真正的职业健康安全感。 (据《工人日报》)
将“鼠标手”和职业性心理障碍纳入职业病,是法律对现实需求的回应。过去,许多劳动者因长期重复性劳动或高压工作导致手腕损伤或心理问题,却因未被列入职业病目录而难以获得保障。如今,这些“看不见的伤痛”终于被看见,劳动者在维权时有了法律依据。
纳入目录只是第一步,如何让政策真正惠及劳动者,才是关键。现实中,职业病的认定往往面临标准模糊、程序繁琐、企业推诿等问题。比如,什么样的“鼠标手”算职业病?需要多少次就诊记录?企业是否会以“个人体质问题”为由逃避责任?如果没有清晰的诊断标准和便捷的认定流程,政策很可能沦为“纸上福利”。此外,心理健康的职业伤害更难量化,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和治疗需要专业支持,但目前许多地区的心理咨询资源仍严重不足。如果劳动者无法便捷地获得诊断和治疗,即便政策再完善,也难解实际之困。
更重要的是,职业病的覆盖范围仍需扩大。建筑业工人呼吁将颈椎病、腰椎病纳入目录,服务业从业者希望过劳肥、慢性疲劳等现代职业通病也能被关注。随着工作方式的多样化,职业健康威胁早已不限于传统工业中的粉尘、噪音,而是向更广泛、更隐蔽的方向蔓延。比如,长期伏案导致的脊柱问题、高强度脑力劳动引发的神经衰弱、零工经济下的职业不稳定带来的心理焦虑等,都可能成为新的“职业病”。政策应当保持动态调整,及时回应劳动者的真实健康需求,而非等到问题普遍化后才被动跟进。
要让劳动者真正拥有职业健康安全感,还需多方合力。政府应加快出台配套细则,简化认定流程,同时加大对职业病防治的投入,比如在企业密集区设立职业病诊断定点机构,或通过医保覆盖更多康复治疗项目。企业则需转变观念,将职业健康视为生产效率的一部分,而非成本负担——比如优化工具设计减少手腕劳损,或定期组织心理疏导缓解员工压力。劳动者自身也应提高维权意识,不再对职业伤害习以为常。只有当政策、企业、个人形成合力,职业健康保障才能从“纸上权益”变成“手中实惠”。
将“鼠标手”纳入职业病是时代的进步,但我们仍需努力,让每一位劳动者的健康都能被看见、被保障。(王志高)
来源:广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