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爸,我考上北大了!"小雨冲进家门,眼眶泛红,手里紧紧攥着录取通知书。

林建国听到女儿的声音,脸上立刻绽放出久违的笑容,连忙从沙发上站起来:"真的吗?我闺女真争气啊!"

"又吵又闹的,我头都疼了。"王美玲从厨房出来,脸上写满嫌弃,

"不就是考上个大学吗?至于这样大呼小叫的吗?"

小雨的笑容瞬间凝固。她低下头,小声说:"是北京大学,985、211。"

"考得再好有什么用?我们家没钱供你上大学,你还是赶紧找个工作吧!"

王美玲语气冷淡,转身走进厨房。

林建国看着女儿失落的表情,刚想开口安慰,王美玲的声音又传来:

"建国,你别忘了昨天说的事!峰子要买电脑,你答应今天给他转钱的。"

林建国为难地看着女儿,欲言又止。

小雨攥紧了录取通知书,望向窗外,眼里闪着坚定的光:"爸,我一定会上大学的。"

那时的她还不知道,四年后的升学宴上,她会拿出亲子鉴定和一份惊天秘密,让这个虐待她八年的继母当场瘫坐在地...



2008年的春天,贵州安顺的小镇上,樱花盛开,十岁的林小雨却沉浸在无边的悲痛中。

母亲刚刚因病去世,留下她和同样悲伤的父亲林建国。

葬礼过后的日子里,家里的氛围变得异常沉默。

父亲整日埋头工作,很少回家,似乎只有在工地上挥汗如雨才能暂时忘记丧妻之痛。

"爸爸,饭好了。"小雨踮着脚尖,把饭菜端上桌。

林建国疲惫地点点头,看着眼前这个与亡妻长得极为相似的女儿,心里一阵刺痛。

他伸手揉了揉小雨的头发,却不知道该说什么。

"爸,今天学校老师说要开家长会..."小雨小心翼翼地说。

"爸爸最近工地很忙,去不了,你自己跟老师说一声吧。"

林建国低头扒着饭,避开女儿期待的眼神。

就这样,小雨开始学着照顾自己和父亲的生活。

小小年纪,她学会了做饭、洗衣、打扫卫生,放学回家的路上,会顺便买菜。

村里人看到她的身影,都会忍不住叹气:"这孩子,命苦啊。"

冬去春来,转眼两年过去。

林建国依然沉浸在悲伤中,但小雨不能。

她已经小学六年级,即将面临小升初考试,她知道只有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2010年夏天,林建国的工友王师傅举办了一场饭局,邀请了在镇上开小百货店的王美玲。

那是一个体态丰满、说话爽朗的女人,对林建国格外热情。

"林工,听说你一个人带女儿不容易啊。"

王美玲坐在林建国身边,殷勤地给他倒酒,

"我也是单身,带个儿子,咱们境遇差不多。"

林建国不善言辞,只是点点头,但眼神里透露出许久不见的生机。

三个月后,林建国带着小雨去民政局,办理了与王美玲的结婚手续。

王美玲带着16岁的儿子王峰,搬进了林家的老房子。

婚后的头几个月,王美玲表现得体贴入微。

她每天变着花样做饭,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对小雨也是嘘寒问暖。

林建国看到家里重新有了生气,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小雨,来,这是阿姨给你买的新书包,你看喜欢吗?"

王美玲笑眯眯地递给小雨一个朴素的帆布包。

"谢谢阿姨。"小雨接过书包,礼貌地道谢。

虽然她更喜欢同学们背的那种印有卡通图案的书包,但她知道不能挑剔。

"峰子,这是妈给你买的新手机,比你同学的都好。"

王美玲转身从包里拿出一部当时最新款的手机,递给王峰。

王峰接过手机,得意地冲小雨扬了扬下巴。

小雨低下头,假装没看见,心里却明白了什么。

从那以后,王美玲的真面目逐渐显露。

她开始让小雨承担大部分家务,自己则整天玩手机或去打麻将。

王峰更是目中无人,把自己的衣服随手乱扔,还理直气壮地命令小雨:"喂,我衣服脏了,你去洗了。"

夏天,王美玲和王峰开着电风扇吃西瓜,小雨却只能在旁边扇扇子。

冬天,王美玲给王峰买了新棉袄,小雨还穿着去年的旧衣服,袖子都短了一截。

"爸,我的羽绒服袖子短了。"小雨鼓起勇气向父亲提出要求。

林建国还没来得及回答,王美玲就插嘴道:

"你看看你,都初中了还长这么快,去年的衣服才穿一年就嫌小了。你知道现在物价多贵吗?"

"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林建国弱弱地说。

"行行行,你最疼她。"王美玲一脸委屈,"我辛辛苦苦管家,到头来还是外人。"

林建国顿时不知所措,最后只能选择沉默。

小雨懂事地说:"爸,没事,我不冷的。"

那一刻,她心里明白,这个家已经容不下她了。



初中时代,小雨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

她知道,只有考上好高中,才能离开这个令她窒息的家。

"考了多少分?"王美玲随口问道,眼睛盯着电视剧。

"98分。"小雨轻声回答。

"才98啊,人家小刘家的女儿考了99分呢。"王美玲冷哼一声。

王峰坐在沙发上玩手机,头也不抬地说:"学那么好有什么用,还不是得靠关系。"

小雨默默回到自己房间,埋头复习功课。

她知道,在这个家里,没人会为她的成绩骄傲,但她必须为自己的未来努力。

2014年,小雨以全镇第三名的成绩考入县重点高中。

学校离家有20公里,需要住校。

"住校要交宿舍费,还要生活费,哪来那么多钱?"

王美玲皱着眉头,"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什么,不如去打工赚钱。"

"美玲,小雨成绩这么好,不能半途而废啊。"林建国犹豫地说。

"你说得轻巧!钱从哪里来?"王美玲翻了个白眼,

"再说了,峰子马上要上技校了,那学费更贵,家里哪有那么多钱供两个孩子?"

"我...我工地上的工资还可以..."林建国的声音越来越小。

"够了!"王美玲站起来,

"你工地上那点钱,还不够峰子的学费和生活费,哪有余钱给她?"

就在林建国陷入两难境地时,邻居张婶来访。

她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也是小雨母亲生前的好友。

"建国啊,你媳妇刚走,我就听说小雨考上县重点高中了,真争气啊!"

张婶笑着说,"这孩子从小懂事,又勤奋,以后肯定有出息。"

"是啊,可是..."林建国为难地挠挠头。

张婶看出了什么,严肃地说:

"建国,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小雨妈在天上看着呢,你可不能辜负她的期望啊!"

在张婶和村里几个长辈的劝说下,林建国最终决定让小雨继续读书。

他偷偷从工地预支了三个月工资,给小雨交了学费和住宿费。



高中生活对小雨来说,是苦涩又甜蜜的。

她每月只有200元生活费,远低于其他同学。

中午,她只买最便宜的素菜,从不碰荤菜。

晚上,她经常饿着肚子复习功课,实在饿得不行了,才会拿出干馒头充饥。

冬天特别冷的时候,她没有足够的钱买取暖设备,只能多穿几件衣服。

晚上熄灯后,她躲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看书,直到电量耗尽。

刘老师是小雨的班主任,一个慈祥又负责任的中年女教师。

她很快注意到了小雨的异常。

"小雨,你最近瘦了很多,是不是有什么困难?"刘老师关切地问。

小雨摇摇头,勉强笑了笑:"没有,老师,我很好。"

但刘老师不是那么容易被敷衍的人。

她暗中观察,发现小雨的午餐几乎从不变样:一份最便宜的素菜,加一个馒头。

更令她担忧的是,小雨的冬装明显单薄,在寒风中显得格外瘦小。

一天放学后,刘老师把小雨叫到办公室。

"小雨,老师这里有几本参考书,你拿去看看。"

刘老师递给她几本崭新的教辅材料,

"还有,这是我们学校的特困生补助申请表,你填一下。"

小雨接过表格,眼眶湿润:"老师,谢谢您,但我不是特困生..."

"傻孩子,"刘老师语重心长地说,

"接受帮助不是软弱,而是为了走得更远。你的潜力这么大,老师不忍心看你被困难打倒。"

在刘老师的帮助下,小雨获得了学校的特困生补助,生活条件稍有改善。

她更加刻苦学习,期中考试名列全年级前十。

寒暑假回到家中,小雨发现情况变得更糟。

王美玲对她的态度越发恶劣,几乎把她当成免费劳动力。

清早五点,小雨就要起床做饭,洗全家人的衣服;白天,她要打扫卫生,去菜市场买菜;晚上,她还要备课复习到深夜。

王峰上了技校后,经常带着同学回家打游戏,吃喝拉撒全由小雨收拾。

有一次,他的同学故意把饮料洒在小雨刚拖完的地板上,王峰不但不制止,反而哈哈大笑。

"小雨,把地拖干净点,待会我朋友还要来。"王峰翘着二郎腿,对她呵斥道。

小雨沉默地拿起拖把,一遍又一遍地擦着地板,眼泪悄悄滑落。

林建国看在眼里,心疼不已,但每次他想说什么,王美玲就会装出一副委屈的样子:"我把她当亲生女儿一样对待,她非要跟我对着干,你说我冤不冤?"

面对妻子的眼泪攻势,林建国只能无奈地选择沉默,心里却暗暗决定多攒些钱给小雨上大学用。



有一次,小雨生病发高烧,王美玲只给她买了最便宜的退烧药,还嫌她"矫情"。

张婶得知后,偷偷送来营养品和好药,才让小雨慢慢康复。

"小雨啊,再苦也就这几年,等你考上大学,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张婶安慰她。

小雨点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2017年,高考临近,小雨每天学习到深夜。

王美玲多次打扰她学习,故意在她房间外制造噪音,有时甚至断电,导致小雨只能用手机的微弱光线看书。

"小雨,都几点了还不睡觉?电费多贵啊!"王美玲站在房门口,不满地说。

"阿姨,我快考试了,再复习一会儿。"小雨恳求道。

"复习?天天复习有什么用?你以为你能考上大学?"

王美玲冷笑,

"别做梦了,像你这种条件的农村女孩,考个专科就不错了。与其浪费时间,不如早点去打工,帮家里分担点。"

小雨低下头,不再争辩,但心里的火焰燃烧得更加旺盛。

她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考上好大学,离开这个家。

高考那天,林建国难得请假,说要送小雨去考场。

王美玲却突然喊着头痛,要林建国陪她去医院。

无奈之下,林建国只能给小雨塞了100元钱:"自己打车去考场,路上小心。"

小雨独自一人往考场赶,路上遇到了同样去考场的刘老师。

"老师,早上好!"小雨加快脚步迎上去。

刘老师惊讶地问:"你父母呢?怎么自己来?"

"他们..."小雨勉强笑了笑,"有事来不了。"

刘老师看出了什么,没有多问,而是亲切地说:"走吧,老师陪你去考场。"

在刘老师的陪伴下,小雨顺利到达考场,安心参加了高考。



考试结束后,小雨感觉自己发挥得不错,但也不敢太乐观。

回到家,王美玲正在客厅看电视,头痛病已经不药而愈。

"考完了?"王美玲头也不抬地问。

"嗯,考完了。"小雨简短地回答。

"考得怎么样?"

"还行。"

"还行就是不行。"王美玲冷哼一声,

"我就说嘛,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峰子技校毕业都开始赚钱了,你还在花钱。"

小雨不再搭话,默默回到自己房间。

她知道,无论她考得多好,在王美玲眼里都是不够的。

一个月后,高考成绩公布。

小雨以超出一本线95分的高分,被北京大学录取。

她拿着录取通知书,激动地冲回家。

"爸,我考上北大了!"小雨冲进家门,眼眶泛红,手里紧紧攥着录取通知书。

林建国激动地站起来,脸上满是骄傲:"真的吗?我闺女真争气啊!"

"又吵又闹的,我头都疼了。"

王美玲从厨房出来,满脸不悦,"不就是考上个大学吗?至于这样大呼小叫的吗?"

小雨的笑容瞬间凝固。

"是北京大学,985、211。"她小声说。

"考得再好有什么用?我们家没钱供你上大学,你还是赶紧找个工作吧!"

王美玲转身进厨房,声音冷淡。

林建国急了:"美玲,这可是北大啊!多少人想考都考不上!"

"那又怎样?"王美玲回头,

"你知道北京的学费和生活费多贵吗?一年少说也要三四万!咱家拿得出这么多钱吗?"

"我...我再多接些活..."林建国结结巴巴地说。

"得了吧!"王美玲不屑地说,

"你那点工资,还不够峰子花的。要我说,就让她去打工,反正女孩子早晚要嫁人。"



眼看父亲又要妥协,小雨站了出来:

"爸,我申请了国家助学金和学校的特困生补助,每年能减免不少费用。刘老师说,以我的成绩,还可以申请其他奖学金。"

林建国眼睛一亮:"真的吗?那就好,那就好!"

王美玲见状,冷脸离开了客厅。

晚饭时,她把最后一块肉夹给王峰,故意说:

"峰子,多吃点,妈知道你在外面辛苦。不像有些人,只会花家里的钱上学,一分钱都不往家里拿。"

林建国为难地看着小雨,欲言又止。

小雨低着头,默默扒着碗里的米饭,没有吭声。

晚上,林建国悄悄塞给小雨一个信封:"这是爸这些年攒的一点钱,你拿去交学费用吧。"

小雨打开信封,里面是两万元现金。

她知道,这是父亲多年来省吃俭用攒下的血汗钱。

"爸..."小雨眼眶湿润。

"去吧,好好读书。"林建国拍拍女儿的肩膀,"爸爸为你骄傲。"

就这样,小雨带着父亲的期望和自己的梦想,踏上了北上求学的路。



2018年,小雨来到北京,开始了大学生活。

这里的一切都让她感到新奇。

宽敞明亮的教室,藏书丰富的图书馆,热情友善的同学...这些都是她过去不敢想象的。

大学里,小雨依然保持着刻苦学习的习惯。

她申请了勤工俭学的岗位,每月能赚一千多元,缓解经济压力。

同时,她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获得了多项奖学金。

寒假回家,小雨带了一些北京特产和父亲爱吃的茶叶。

王美玲见她买了礼物,脸色稍微好看了些,但看到精致的包装后,又开始指责她乱花钱。

"这茶叶多少钱一斤?"王美玲拿起茶叶袋掂了掂。

"三百多..."小雨小声说。

"什么?三百多一斤?"王美玲瞪大眼睛,"你疯了吗?在外面花钱这么大手大脚!"

林建国赶紧打圆场:"孩子一片孝心,别这样说她。"

"孝心?"王美玲冷笑,

"买这么贵的东西,不如把钱省下来给家里。老林,你别惯着她!我辛辛苦苦把家里打理得这么好,她一回来就乱花钱。"

小雨默默忍受着王美玲的数落,心里却有了新的疑惑。

她注意到家里多了不少新家电,王峰穿的都是名牌,王美玲的手腕上还戴着一块看起来价值不菲的手表。

父亲建筑工地的工资虽然不低,但也不至于能负担这些开销。

一天,小雨在整理自己的旧书时,无意中在一本高中课本里发现了母亲的一封信。



这封信是母亲生前写给小雨的,本打算在她18岁生日时交给她,但母亲去世得太突然,这个心愿没能实现。

信中,母亲写道:

"亲爱的小雨:

当你读到这封信时,你已经18岁了。作为母亲,我有一些话想对你说。

首先,无论将来发生什么,都要记住,妈妈永远爱你。你是我生命中最大的骄傲。

其次,我想告诉你一个关于我们家的秘密。

你外公去世前,留给了我一块地,位于县城西郊,现在那里可能已经发展起来了。

地契放在我们老家的地窖里,藏在一个红色的铁盒中。

那块地是留给你的嫁妆,千万不要告诉你爸爸,他这个人太实在,万一被别人骗了就不好了。

最后,小雨,无论前路多么艰难,都要坚强。

记住,真正的平静来自于内心的强大。

永远爱你的妈妈"

小雨读完信,泪流满面。

她想起母亲生前常说的"留了后路",原来指的就是这块地。

但为什么母亲不让告诉父亲呢?

带着疑问,小雨找到了张婶。

作为母亲的闺蜜,张婶可能知道些内情。

"张婶,我想问您点事。"小雨坐在张婶家的小院里,低声说。

"什么事啊,孩子?"张婶亲切地问。

小雨把信的内容简单说了,问道:"我妈留的那块地还在吗?"

张婶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

"这事啊..."她四下看看,确定没人,才压低声音说,"你妈那块地,前几年被人占了。"



"什么?被谁占了?"小雨惊讶地问。

"就是镇上开百货店的王老板的亲戚,好像姓李。那人有点背景,办手续很快,说是你妈欠他钱,拿地抵债。"

小雨一头雾水:"我妈怎么可能欠他钱?"

"这谁知道呢。"张婶摇摇头,

"当时你爸整天在外地工地上,也不懂这些。等反应过来,地已经过户了。"

小雨回家后,悄悄检查了母亲留下的老箱子,果然在夹层里找到了那个红色铁盒。

盒子里装着地契和一些照片,证明那块土地确实属于她母亲。

更令她震惊的是,她还发现了母亲的日记。

最后几页写着:

"王美玲又来店里问地的事了,真烦人。她表面热情,背地里打什么主意,我心里清楚得很。绝不能让那块地落在外人手里,那是留给小雨的。"

看到这里,小雨如遭雷击。

原来王美玲早就知道这块地!难怪她会接近父亲,原来一切都是有预谋的!

小雨当即决定,一定要查清楚真相,拿回属于自己的财产。

大三那年暑假,小雨去了县档案馆,调查母亲那块地的情况。

经过多方打听,她终于找到了当年办理过户手续的工作人员。

"当时那块地过户,确实有些蹊跷。"

那位工作人员回忆道,

"来办手续的是个女人,拿着欠条和你妈妈的身份证复印件。我们也问过她为什么地主不亲自来,她说你妈妈身体不好,特意委托她办理。"

"您还记得那个女人长什么样吗?"小雨急切地问。

"胖胖的,说话很大声..."工作人员描述的特征,与王美玲非常相似。

小雨心如刀绞。

她查询了那块地目前的情况,发现已经被开发商收购,补偿款高达600多万元。

这一切都落入了王美玲亲戚的口袋。

更令她心寒的是,她发现王美玲和那个所谓的"李老板"经常有联系,很可能是共谋诈骗。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王家最近几年突然"富裕"起来。



回到家,小雨看着王美玲的眼神变了。

她开始悄悄收集证据,联系法律援助中心的律师,准备讨回公道。

林建国发现女儿的异常,关切地问:"小雨,你最近怎么了?有心事?"

小雨勉强一笑:"没事,爸,就是学业压力大。"

她不想贸然告诉父亲真相,怕他接受不了。

她决定等证据确凿后,再一次性解决这个问题。

在学校,小雨认识了学法律的学姐李梦。

在李梦的帮助下,小雨了解了遗产继承相关法律知识,并制定了详细的维权计划。

为了确认自己的猜测,小雨需要做一件事:亲子鉴定。

她想确认林建国确实是自己的亲生父亲,这样才能合法继承母亲的财产。

利用寒假回家的机会,她悄悄收集了父亲的头发,和自己的一起送去做了亲子鉴定。

结果很快出来:林建国确实是她的亲生父亲,亲子关系无疑。

有了亲子鉴定和地契证明,小雨开始着手收集王美玲和"李老板"的犯罪证据。

她通过李梦联系到一位专业律师,对方听完情况后,认为她的案子很有胜算。

"这是明显的诈骗行为,一旦证据确凿,不仅能追回土地补偿款,还可能追究刑事责任。"律师严肃地说。

小雨点点头:"我不在乎追究他们的刑事责任,我只想拿回属于我母亲的东西。"

2022年春天,小雨顺利完成学业,被推荐保送本校研究生。

这个好消息让林建国高兴不已,他在电话里激动地说:"闺女,爸要给你办个升学宴,让全村人都知道我林建国的女儿多出息!"

"爸,不用这么铺张..."小雨本想拒绝,但想到这是展开计划的好机会,便答应了下来。

回到家乡,父亲已经联系好了村里最好的饭店。



王美玲表面附和,私下却处处刁难。

"办什么升学宴?浪费钱!"

王美玲在厨房里抱怨,

"读个研究生有什么了不起,还不是花家里的钱。"

林建国难得强硬一次:"这次必须办!小雨是咱们安顺市考上北大的为数不多的学生之一,我必须让她风光一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