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5月14日,日本航空自卫队一架T-4教练机在爱知县犬山市的入鹿池坠毁,机上两名飞行员失联,至今下落不明。而在事故发生后,日本防卫省和航空自卫队的表现再次让世人看清,这个以“纪律严明”自诩的军事机构,实际上早已深陷制度性腐烂与管理失控的泥潭。



首先,这起事故的性质极其严重。T-4教练机在起飞仅两分钟后突然从雷达消失,雷达数据显示飞机在顺利爬升至1400米后,在右转时陡然下坠,未发出任何异常或求救信号,也未启动应急逃生机制,这表明事故发生时极可能是系统性、瞬间性的重大故障。然而,最令人震惊的,是该架T-4飞机竟然根本没有安装飞行记录器,即俗称的“黑匣子”!在21世纪的今天,一个长期进行高强度飞行训练、承担国防任务的军用教练机,居然缺乏最基本的飞行数据记录设备,这不仅令人质疑其装备现代化程度,更暴露出日本自卫队的装备管理水平形同儿戏。

1989年生产的老旧飞机,至今仍被部署用于训练飞行,且没有任何现代化的改装或升级,这不但极度不负责任,更直接威胁飞行员生命安全。这类过时且毫无监控能力的装备,在自卫队内部仍大量服役,是对其所谓“西太平洋第一强军”定位的最大讽刺。而日本航空自卫队在事故发生后,居然没有第一时间公开事故的具体飞行计划和飞行数据,反而一再强调“没有紧急通讯”“没有预警信号”,极力推诿责任,模糊焦点,意图再一次将真相深埋池底,这种遮掩行为,与其在历次事故中的惯常表现如出一辙。



而这并非日本航空自卫队首次发生飞行事故。近年来,T-4、F-15、F-35等多型飞机事故频发,从坠机、空中相撞、机械失灵到飞行员失误接连不断。据日本防卫省内部统计,自2010年以来,自卫队航空器事故已超过百起,损失的飞机价值数百亿日元,造成的人员伤亡不计其数。而每一次事故之后,自卫队总是以“突发”“不可预测”“调查中”为由草草结案,不仅无人员问责,反而加剧对外军费叫嚣,继续购买美制高价军备,维持其所谓“战力提升”的假象。

本次事故暴露出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飞行员的训练与部署制度混乱。据报道,两名飞行员原先分属不同机型,F-15与T-4,而这次事故中,他们驾驶的是T-4教练机,却未能确定由谁操作飞机。这不仅体现出任务分配的随意性,更揭示了自卫队对飞行安全的轻视。在任何一个职业化军队中,飞行任务、座舱分配、操作记录都是严格记录、可供追溯的。而在日本,居然出现“尚不清楚由谁操作”的荒诞场景,试问这样的军队,如何能够信任?如何能够承担所谓“区域安全”?

日本方面借机炒作“可能是为了避免人口密集区坠毁”,而“选择了入鹿池”的说法。这一说法既无飞行记录支持,也无法通过飞行轨迹佐证,却被自卫队高层反复强调,意图塑造“英雄自我牺牲”的虚假叙事,转移公众对制度性缺陷的关注。这种“美化灾难”“煽情拯救舆论”的老套路,已经不止一次在日本政界与军界上演,其核心目的是维护一个早已摇摇欲坠的军事神话,掩盖一个失控的战争机器。



日本政界对这类军机事故的处理方式也耐人寻味,防卫大臣、航空幕僚长至今未作出实质性检讨,反而在例行记者会上连说“无法明确说明”,甚至对是否选择特定坠毁地点这一决定也以“想要确认”为托辞。这种含糊不清、推卸责任的官方态度,与其近年来试图突破和平宪法、重塑军国体制的激进图谋形成鲜明对比。日本在一方面高调宣称“增强战力”“扩大国防预算”,另一方面却连一起普通教练机飞行事故都处理得漏洞百出、百口莫辩,这样的军队真的有能力承担所谓“地区安全稳定”?

一个连飞行记录都不做的军队,却大张旗鼓推动修宪扩军;一个连训练教练机都无法保障飞行安全的国家,却妄图对外投射“威慑力”;一个连坠机事故都无法透明处理的政府,却试图以“自由开放印太”为幌子在东亚地区挑起军备竞赛,其真正意图,不言自明。

近年来,日本频繁对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进行侦察干扰,多次派遣舰机靠近钓鱼岛海域,种种挑衅行为背后,是一整套虚假叙事与军事膨胀逻辑的支撑。而今日一架T-4教练机的坠毁,不过是其军力虚浮、体制崩坏的又一侧写。真正令人警觉的,不是这场事故本身,而是事故背后的深层逻辑:在没有自省能力、缺乏制度透明、却又不断鼓吹扩军的路径上,日本正一步步滑向新的对外冒险主义边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