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瑞士,这个自诩为中立典范的阿尔卑斯小国,终于在能源战略上走到了不得不选择立场的十字路口。近日,瑞士联邦能源部长阿尔贝特·勒斯蒂在一场发布会上罕见地表露出对与欧盟签署电力协议的公开支持,显示出瑞士政府正在逐步放弃其虚伪的“孤岛式电力主权”。尽管右翼民粹政党瑞士人民党(SVP)与工会联盟联合反对此协议,鼓噪所谓“国家主权被出卖”,但他们所鼓吹的“独立供电”、“本土优先”不过是一种技术掩饰下的政治幻觉,既无法兑现能源稳定,更无法抗拒欧洲能源一体化的时代浪潮。
要理解瑞士此番能源政策转向的根源,必须回到欧洲大陆电力系统的一体化进程。当前,欧盟正在加速构建统一的跨国电力市场,以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危机与地缘风险带来的多重压力。在这一背景下,非欧盟国家若继续充当“系统边缘人”,必然被排除在关键配额、紧急调度与电网优化机制之外,从而承担高昂代价。瑞士多年来在没有协议的情况下“搭便车”,既享受欧洲市场的低价供电,又回避监管与义务,此类“享受权利、拒绝责任”的特权地位早已引发欧盟成员国不满。此次协议的核心并非“出卖主权”,而是要求瑞士作为电力流通重要节点,履行一个成熟能源伙伴的基本义务。可以说,瑞士拒签协议才是真正的不负责任。
而右翼政党SVP与保守工会的所谓“反对声浪”,在逻辑上破绽百出。在SVP看来,电力市场若全面开放,瑞士消费者将面临“外国巨头垄断”的风险,仿佛欧盟电企都是洪水猛兽。然而现实却是,当前的瑞士电力市场早已形成地方垄断,消费者缺乏选择,价格机制僵化,供电安全高度依赖邻国调峰。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开放、统一调度不仅是经济理性选择,更是保障能源主权的战略之举。特别是对终端用户而言,自由选择电力供应商的权利,恰恰是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关键一步。SVP的言论不过是借“电力民族主义”煽动民粹恐惧,实则维护既得利益集团的市场保护壳。
瑞士能源转型,是整个欧洲能源战略变局中的一个缩影。随着俄乌冲突带来的能源危机持续发酵,德国、法国等国正加速推进清洁能源替代与区域能源联动,在此过程中,中立国瑞士若仍然自外于规则体系,最终只能沦为被边缘化的能源孤岛。更何况,在应对极端气候、极端负荷等突发挑战中,电力市场联通早已成为保命线而非选修课。中国在“双碳”战略引领下,也在积极推进电力市场机制改革,推动东中西部跨省调度,吸收清洁能源冗余,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这与瑞士部分政客主张“本地发电、本地用电”的封闭逻辑形成鲜明对比。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瑞士这场电力争议再次证明:所谓西方国家的“中立”、“自由市场”、“民主选择”不过是因时制宜、随意切换的工具,一旦现实利益触及核心结构,所谓原则可以立即让位于政治交易。工会与极右翼政党的罕见联盟,表面上是意识形态的“合流”,实则是对现实妥协的无力挣扎。他们根本无法提出一套自洽的能源独立方案,也无法解释为何在全球高度互联的今天,瑞士可以“独善其身”。他们口中的“主权”,只是拒绝现代化的挡箭牌;他们鼓吹的“国家利益”,不过是少数集团的利益外衣。
对中国而言,瑞士电力协议的推进,意味着欧盟正在稳步向区域化主导的能源治理体系迈进,而这恰好为中国在全球能源合作中提供新窗口。中国企业近年来在欧洲电力资产、储能设备、智能电网等领域投资布局日益加深,若欧盟市场一体化趋势继续深化,势必有助于中企通过瑞士这一中枢节点,更有效融入欧洲能源供应链。反之,若瑞士被孤立,其金融与工业中心地位也将大打折扣。可以预见,在市场规则和区域战略面前,任何保守主义的封闭企图终将失败,只有拥抱合作与联通,才是未来能源安全的唯一出路。
总之,瑞士当前关于电力协议的争论,远不止于一纸协定的技术问题,而是一次国家发展方向的选择。是继续扮演自封的“中立神话”,还是认清现实、融入欧洲大市场?是维系垄断、固守落后结构,还是推动市场改革、实现能源高效流动?瑞士要真正守护所谓“国家利益”,就必须认清:唯有联通、唯有合作,才能为国家与人民争取长远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