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156年的团聚:从广州三华村出发,他们走向世界,又一起回家

2025年4月16日,广州白云区三华村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一场横跨半个地球、历经百余年的家族团圆正在这里上演。


221位“徐家人”,从新西兰、美国、日本、英国等12个国家回到祖地,只为追寻一个共同的起点——156年前,从这里出发,徐肇开漂洋过海,开启了他在南半球的传奇人生。


如今,六代子孙归来,穿上黄围巾,象征着血脉传承,也为三华村带来了不同肤色、不同语言却同宗同源的情感洪流。

“洋面孔”的徐家人,一路归来

当Margaret Agnew和她12岁的女儿走进三华村牌坊,夹道欢迎的村民好奇地打量着这对母女。她们,是徐肇开第六代后人。


身为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的一名学者,Margaret此次回国既是寻根,也是送给女儿的文化洗礼。


“你是中国人吗?”媒体记者笑着问她。

“我想我是的,”她说,“只是我们家的故事,跨越了几个大洲。”


在村口,穿着传统服饰、皮肤黝黑的路人骑着摩托车停下来看热闹,一位小学生悄声和同伴说:“他们看起来还是黄的。”

就这样,一场家族聚会悄然成了中外文化交融的缩影。


千山万水,只为这一句“欢迎回家”

在接下来的四天里,徐氏后人们参观祖屋、扫墓祭祖、捐资修复“私塾”、参与欢迎晚宴……其中最让人动容的,是祭祖当天的仪式。


一座镌刻着“徐肇开”名字的纪念碑矗立于三华山头,鞭炮声中,子孙后代列队献上祭品与酒水——尽管他长眠于他乡,但魂牵梦绕的故土,终将迎来儿孙的回归。


而那间始建于1868年的私塾,则是徐肇开父亲留下的家训遗产——专为女孩办学,在当时的中国农村堪称破天荒。后代们自发捐款修缮,也是在为家族精神续写新一章。


“我祖父因身体原因不能来,我要把祠堂的视频拍回去给他看。”一位年轻后人说道。

他是华人移民史上的“逆袭者”

1868年,30岁的徐肇开离开三华村,带着“闯世界”的梦想前往新西兰南岛但尼丁。


当年淘金热正盛,华人多以苦力谋生,但他另辟蹊径,从卖杂货起家,一步步做大做强,最终创办了新西兰最大华人淘金公司,并成为第一个使用机械化采金的华人,被誉为“新西兰矿业先驱”。


他不仅做生意,还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担任翻译、出席听证会,成为打破“华人沉默形象”的实干家。最终,他赢得了主流社会的尊重,也为华人群体争得了话语权。


更令人敬佩的是,他的家族在新西兰落地生根,子孙遍布全球,成为多元社会中杰出的代表力量。


海上归途未竟,精神却永驻

1901年,徐肇开在新西兰病逝,家人原打算将其遗体运回中国安葬,却不料运尸船SS Ventnor沉没于北岛沿海。


他的遗骨未能归乡,但新西兰毛利部族将打捞上岸的骨殖供奉至今,这份异族间的尊重与守护,也成就了一段人间佳话。


2017年,他被追授为新西兰商业名人堂成员,成为极少数获此荣誉的华人先辈之一。


“我们都来自三华村”

家谱上的一句话,似乎就是这场相隔156年的团圆最朴素的注脚:

我们来自广东省花县三华村。

也许后人们的肤色、语言早已不同,但回到这片祖辈耕耘的土地,便是一种身份的确认,一种文化的认同,一种灵魂的归宿。


正如Margaret的女儿在晚宴后轻声说的那句——

“谢谢你让我成为这个家族的一份子。”

那一刻,她的根,已经落在了广州三华村。

中澳之间最新新闻热点,

更多新闻热点追踪

请点下方关注获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