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中方贺电的第七天,德国新总理默茨在联邦议院发表首份政府声明中谈及中国。这位曾自诩“跨大西洋主义者”的政客,声称自己会采取“更强硬”的方针,但言论间尽显矛盾与纠结,一边声称要对华 “战略性去风险化”,另一边承认中国是德国重要的合作伙伴,符合西方政治家一贯的既要又要的姿态。
回顾默茨的政治历程,堪称一部跌宕起伏的 “复活记”。2009 年,他因党内斗争铩羽而归,无奈淡出政坛。可谁能想到,在默克尔退休后,他竟能王者归来。靠着“重振经济”的响亮承诺,他成功赢得选民的青睐与支持。
从经济层面来看,2024 年德国 GDP 连续第二年萎缩,经济发展陷入困境。曾经在全球汽车市场风光无限的德国汽车三巨头,在华利润暴跌九成,这无疑给德国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而美国特朗普政府威胁对欧洲商品加征 10% 关税,德国汽车业预计将遭受 120 亿欧元的损失,这让德国不得不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毕竟,中国庞大的市场对于德国经济的复苏至关重要,是德国经济走出困境绕不开的关键因素。
在慕尼黑安全会议的走廊里,默茨与王毅外长的闭门会谈意义非凡。这位曾指责中国 “法治不健全” 的总理候选人,此时却主动表达推动解决欧中摩擦的意愿。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德国工商界的集体焦虑。大众汽车将广东湛江工厂产能提升至年产量百万辆,巴斯夫在南京投资百亿欧元建设一体化基地 ,这些商业决策彰显着中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正如德国工业联合会主席阿德里安所言:“当每四辆下线的奔驰车就有一辆销往中国时,任何对华脱钩的幻想都是商业自杀。 ” 企业用实际行动表明,中国市场是德国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
不过,默茨试图在外交上玩的平衡术并非天衣无缝,其中暗藏着诸多隐患。他一方面试图在安全领域 “去美国化”,拉着英法搞 “核保护三角”;另一方面在经济层面深化对华合作,这种 “双轨制” 外交看似精妙,实则如履薄冰。当他在基辅街头与泽连斯基并肩而行,口袋里还装着向乌克兰追加 75 亿欧元军援的承诺时,这种既要赚中国钱又要紧跟美国步伐的策略,就像一个试图同时驾驭两匹烈马的骑手,难度极大且充满风险。 一旦处理不当,德国很可能陷入两面不讨好的尴尬境地。
当下,最令默茨头疼的,或许是来自国内的反对声浪。极右翼选择党高呼 “中国威胁论”,就连执政联盟内部的社民党也要求收紧对华投资审查。这些政治杂音与现实中的经济合作形成了鲜明对比。2024 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逆势增长至 119 亿欧元,创下历史新高。这种政治与经济的撕裂,让德国的对华政策陷入了一种困境:政客们在议会大厦里高谈阔论 “去风险”,而企业家们却在积极奔赴中国市场,寻求合作机会。
二十年前默克尔用 “价值观外交” 打开中国大门,如今默茨却要依靠中国市场来维系德国工业的命脉。当默茨在总理府审阅 2025 年预算案时,5000 亿欧元的增支计划让他压力山大。既要拨款打造 “欧洲最强陆军”,又要注资挽救濒临破产的能源巨头,财政上的捉襟见肘让他的每一个决策都充满艰难。64% 的德企仍将中国视为最重要增长市场,反映出德国经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
柏林墙倒塌三十五年后,德国再次站在东西方的十字路口。默茨的困境,正是全球化裂变时代的一个缩影。这个时代,经济相互依存与地缘政治博弈相互交织,传统的非黑即白思维早已不合时宜。在汉堡港,中远集团的货轮正在忙碌的装卸着标箱,这个默克尔时代留下的合作项目,在朔尔茨政府时期差点夭折,如今却成了德国进出口的生命线。默茨若想带领德国走出困境,或许应该摒弃那些不切实际的政治口号,多汲取充满辩证智慧的东方哲学,在合作共赢的道路上与中国携手前行,而非在政治的钢丝上惊险踱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