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名铁路民警的八年爱心帮扶路

人民公安报记者 袁灏 王鹏强 通讯员 元博勋

“小钟,帮你申请的生活补助批下来了,你可以专心学习了。”5月11日,福州铁路公安处宁德站派出所民警刘章敏带着爱心资助款,再次来到宁德市漳湾镇小塘村9岁小钟的家。

这是刘章敏第三次见到小钟。今年年初,在进行铁路安全巡查时,刘章敏发现了这个特殊家庭:父母双亡的小钟和八旬奶奶挤在铁路沿线的小屋里,屋内堆着捡来的废品,墙角摞着作业本,每页都密密麻麻写满算术题。

走出小钟家,刘章敏默默打开警务日志,在“第33号家庭需协调助学资金6000元”的备注旁,新增了“已资助”的标记。日志中的这些“标记”,始于2017年那个改变他工作轨迹的铁路警情。

帮扶路

从铁路沿线到千家万户

时间回溯至2017年2月,正在线路巡逻的刘章敏接到机务段报警,称在杭深线一号隧道出口发现2名孩子在铁路轨道上摆放石渣。随即,刘章敏火速赶赴现场,经过耐心劝导,顺利将他们带到安全地带。因孩子们家住偏远山村,刘章敏担心他们路上遇到危险,便亲自护送二人回家。

几个小时后,刘章敏辗转将他们安全送回偏远山村的家中,但眼前的景象令他揪心不已:一个孩子的父亲无业,且与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奶奶相依为命;另一个孩子的母亲病逝,生父失踪,目前由姨妈暂时抚养。更令人担忧的是,面对民警的安全提醒,两个家庭均表现出了抵触情绪。

虽然没有得到监护人的正向回应,但刘章敏依旧保持耐心沟通,表明可以提供帮助,每月送去生活物资、学习文具,呵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后来,刘章敏不仅定期上门回访,还奔波于村委、乡镇、慈善机构,为两名孩子申请困难户资助。当第一笔6000元补助金交到孩子家属手中时,他们对自己的感激,刘章敏至今都记得。他在警务日志首页郑重写下:“帮扶助困,是线路民警除了巡逻铁路安全以外的另一道必答题。”

受助家庭的反馈,让帮扶助困的种子在刘章敏心中生根发芽。开展入户走访和铁路站段检查时,除了查看铁路设施安全,他还细心留意村民的生活状况,逐渐将帮扶对象拓展到更多困难群体。

2020年至2024年间,刘章敏用心用情做好帮扶工作,在他的警务日志里,既有“杭深线K802+500M防护网破损”这样的安全检查记录,也有“第17号困难学生获助学金2000元”这样充满温情的帮扶记录。他主动对接教育部门建立困难学生数据库4个,推动公益助学覆盖铁路沿线23所学校,先后帮助23名困难学生对接宁德市爱心企业,让这些学生成功纳入帮扶名单,开启常态化帮扶资助。

为罹患重病的铁路工人筹措治疗费,为丧失劳动力的村民申请救助金……8年来,刘章敏累计帮扶困难学生和群众超30人次,协调社会力量发放助学金8万余元。从留守儿童到孤寡老人,他的帮扶名单不断延伸。

爱心箱

点滴善意汇聚温暖

2022年10月,刘章敏与同事在宁德火车站设立了“爱心箱”,这个红色铁皮箱看似普通,却成了连接警民的温暖纽带。

刘章敏与同事将5元、10元、20元的小额纸币投进“爱心箱”,也感染着更多同事加入其中。设立“爱心箱”的目的是方便解决涉旅客群众求助的应急“小事”,如为没钱回家的旅客买票,为流浪者联系救助站,为丢失钱包的乘客解燃眉之急……3年来,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箱子累计筹集爱心款1万余元,购买爱心车票90余张,帮助困难群众200余名。举手之劳,解群众之所难,正是刘章敏和同事们的初心。

今年3月的一天,刚下班走出派出所大门的刘章敏被一位中年男子拦住去路,对方掏出一张皱巴巴的车票:“刘警官您还记得我吗?谢谢您上次帮我买了票,让我回家见到了妈妈。”

今年1月,刘章敏在宁德火车站巡逻时发现一名衣衫褴褛的男子在候车室徘徊,随即上前询问情况。通过耐心沟通得知,该男子在宁德务工期间未能攒够积蓄,本想联系家人却得知母亲病危,身上仅有的131元不够买回家的火车票。了解情况后,刘章敏立即使用“爱心箱”的钱购置了当日车票,还贴心准备了供途中食用的两盒泡面,最终助其赶在母亲临终前见上了母亲最后一面。

当同事问及坚持助人的动力时,刘章敏说:“我在学生时代,至亲突然离世,是社会关爱帮我渡过难关。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工作后要尽己所能为群众排忧解难,让善意传递下去。”

从线路安全隐患排查到帮扶困难群众,刘章敏用8年光阴诠释了新时代铁路警察的担当——既守护钢铁动脉的安全畅通,更守护每个困难群体的生活希望。他的事迹,正如闽东山间的铁路线,虽不喧嚣,却始终坚定地通向远方。

来源:人民公安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