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房地产迈入存量时代的背景下,服务式公寓作为租赁市场的高端细分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与重塑。随着外籍客户结构的调整与新一代中籍客户住房观念的转变,高端租赁市场的生态格局正在被重新定义。

本期,通过市场观察,让我们一同剖析服务式公寓行业的迭代路径,探索其未来发展的可能。

市场拐点

外需收缩与本土崛起的双重变局

中国服务式公寓市场正经历结构性调整。跨国企业外派策略的收缩与国内“双循环”战略的深化,推动市场需求从单一的外籍客群向本土高净值人群延伸。URI研究中心调研数据显示,北上深三地服务式公寓的外籍租户占比下降超20%,而新能源、科技等新兴行业的中籍从业者成为核心增量客群。这一变化倒逼行业突破传统标准化模式,向灵活化、个性化服务快速迭代。

客群偏好分化:

过去,服务式公寓的主要客群以跨国企业外派员工为主,尤其是带有子女的欧美籍家庭。然而,最新数据显示,这一格局正在发生显著变化:

1.客群结构调整:上海、深圳等城市的外派员工年龄趋于年轻化,带小孩的家庭客户占比下降;北京则因国际机构和外国政府驻京官员的稳定需求,客源结构相对平稳。

2.本土新贵崛起:互联网科技、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网络博主等新兴行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大批高收入本土客户。

非标需求旺盛:服务与空间的双重升级

据URI调研,生活型租户(占比48%)对项目美学设计、社交场景的关注度同比提升15%,而工作型租户(占比52%)则更看重高效服务与商务配套。这一分化推动市场出现两类典型产品:

1.商务旗舰型:聚焦企业外派需求,提供会议空间、行政酒廊等标准化服务;

2.生活美学型:通过艺术策展、屋顶花园、娱乐设施等非标设计吸引本土高净值客群。

竞争加剧

酒店属性增强与运营效能精细化

存量资产焕新:历史建筑的“第二曲线”

部分具有历史底蕴的存量物业通过改造重获市场关注。例如上海的海格公寓通过保留建筑外观、重构内部空间,将服务式公寓与精品酒店业态融合,出租率较改造前提升32%。此类项目凭借独特的设计语言与在地文化标签,在标准化竞争中开辟新赛道,成为“网红”打卡点。

运营能力分化:服务精细化成决胜关键

在预算收紧的背景下,租户对服务价值的敏感度显著提升。超过50%的企业考虑削减住房预算,但对专业服务的需求排名同比上升18%。头部运营商通过两项策略巩固优势:

1.科技赋能效率:引入智能客房系统、在线服务响应平台,压缩运营成本;

2.场景化服务设计:针对外籍家庭提供国际学校接驳服务,为本土租户定制社群活动。

投资趋势

抗周期属性下的价值重构

尽管商业地产整体承压,服务式公寓凭借稳定的租金回报率持续吸引资本关注。2024年,核心城市优质项目的平均出租率维持在85%-90%,租金抗跌性显著高于写字楼与零售业态。投资者关注焦点从“规模扩张”转向“运营效能”,从赚“快钱”到赚“慢钱”。

URI城市租住观察到,具备以下特征的项目更受青睐:

1.区位稀缺性:毗邻产业集聚区或交通枢纽;

2.产品迭代能力:可灵活适配客群需求变化;

3.品牌溢价:已验证的服务标准化与客户黏性;

4.科技赋能:在线预订和应用程序更加智能,能让客人快速获得服务、更新信息甚至进行虚拟公寓参观。另外,智能化管理系统的普及,如智能门锁、水电监测系统等,可降低运营成本。

结语

服务式公寓市场的变革,本质上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消费升级的缩影。从"外派驿站"到"生活主场",从"标准产品"到"个性体验",这一领域正在经历深刻的价值重构。对于运营商而言,唯有紧扣客群变迁、深耕产品创新、提升服务温度,方能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先机。

信息来源:公开数据 URI复核整理、URI Data Bank

撰文: URI研究中心

内容审核:韩晓

内容复核:木兮

运营编辑:树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