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

第二时间

我们很难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但我们会在第二时间权威发声。第二时间,与您相伴。


刚刚落下帷幕的“五一”假期,文旅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火爆态势。数据显示,今年“五一”期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超6049.19万人次,较2024年同期增加879.87万,同比增长17%。这一数据不仅刷新了历史纪录,更折射出国民文化消费正在经历结构性升级——曾经属于小众的“旅行必逛博物馆”,如今正演变为全社会的集体风尚。



在文旅热大背景下,如何推动“文博热”持续升温?“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记者对话多位政协委员,探寻“文博热”的“长红”密码。

“文博打卡”不是简单的“到此一游”

河南洛阳博物馆的一对北魏牵手女陶俑走红网络,成为社交媒体的热门话题,许多年轻闺蜜们身着汉服,专程来到博物馆与可爱的陶俑合影留念;国家博物馆里第100万件凤冠冰箱贴已售出,购买者还收获了一份极具意义的纪念证书,这份幸运与荣耀在社交平台上引发广泛讨论。

为何这么多人打卡博物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刘宁表示,了解一个地方、记住一个地方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去当地的博物馆。参观博物馆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行为、旅游体验,在现代社会已成为年轻人彰显个性、追逐潮流的全新社交方式。“在博物馆这个独特的空间里,历史文物不再是尘封于展柜中的古老物件,而是以多元姿态融入当代生活。它们既可以作为时尚背景板,让传统文化与青春活力相互碰撞;也能化身文创产品,从展柜走进生活,让文化传承变得可触可感,成为年轻人日常生活中自我表达的载体。”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认为,打卡博物馆是参观者与文物的创造性互动。这种行为不仅满足了人们与历史对话的情感需求,让人们在触摸文物的过程中感受岁月的沉淀与文化的传承,还为年轻人提供了自我表达的渠道——他们通过分享打卡拍照和参观感悟,展示自己的文化品位和独特个性。更重要的是,这种行为激发了他们探索文化的兴趣,促使他们进一步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


“这样的‘文博打卡’不是简单的‘到此一游’,而是搭建起了历史与当下的桥梁,是一场充满创造力的文化传播实践。”倪闽景表示,精心设计的打卡视频、别具一格的参观感悟,为博物馆宣传与文博知识传播开辟了全新路径。“这种‘自发式’的传播打破了传统宣传模式的时空局限,凭借年轻人在社交平台上的影响力与传播力,让原本静态的文物和深奥的知识,以更生动、更贴近生活的形式走进大众视野。”

全国政协委员、民族文化宫二级研究馆员们发延表示,如今“博物馆热”已经出圈到一些平时很少关注博物馆的人群,接下来博物馆要做的是将这些新关注的观众真正吸引到博物馆,让他们愿意留下来,进而爱上博物馆,使“临时热”转变为“日常热”。这不仅需要不断优化服务模式,还需要持续推出高品质的文化活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打破时空界限,

让更多文博资源可感可及

在“文博热”背后,博物馆现有服务模式与公众需求之间的供需矛盾也日益凸显——

节假日期间,展厅内人潮拥挤,参观者难以静心欣赏文物;讲解服务供不应求,许多人只能走马观花;对于偏远地区和中小城市居民来说,优质的文化资源供给不足等,这些问题制约着“文博热”的进一步发展。

倪闽景表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时间”与“空间”上双向突破。在时间维度上,他建议推动博物馆在孩子放学后、夜间、节假日和寒暑假等时段延时开放。通过错峰预约、分时段导览等方式,有效分流集中客流,缓解高峰期的压力,满足不同人群的参观需求。例如,对于上班族来说,夜间开放方便他们在下班后有机会走进博物馆;对于学生群体,寒暑假的延时开放则为他们提供了更多参观学习的时间。

“在空间维度上,要打开库房,让文物走出去。”倪闽景以上海科技馆“一平米博物馆”的实践为例介绍,小规模展览走进学校、商圈、社区,是让沉睡在库房中的藏品“活”起来的有效途径。这些“微型博物馆”将文化资源送到人们身边,让更多人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文物,感受文化的魅力。

“技术赋能也很重要。”倪闽景表示,可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推动场馆数字孪生和藏品元宇宙项目,打破藏品的空间界限;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将博物馆的展览和藏品搬到线上,使其他地方的人也能共享博物馆的优质资源。

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北大红楼、蒙藏学校旧址)馆长杨家毅则表示,巨大的人才需求是实现博物馆“流量”变“留量”的重要条件。针对讲解员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动员社区力量等方式扩大讲解服务队伍。同时,借助AI讲解、智能导览设备等科技手段,降低人力负荷,为参观者提供更加便捷、个性化的服务。“北大红楼自开馆以来招募了几百名新青年志愿者,通过纪念馆系统的培训活动,志愿者们不仅能深度了解馆内的历史文化和故事,还成为了文化传播的‘种子’,形成‘培育一个、带动一片’的辐射效应。”

深耕内涵,

让文化传承更有深度

“旅行必逛博物馆”,这是刘宁多年来的习惯。每到一座城市,她总会将博物馆列为重要行程。“博物馆就像一本立体的史书,无声诉说着城市的前世今生,每一次参观都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刘宁感叹道。


当“文博热”从最初的“打卡经济”迈向更深层次的“价值认同”,博物馆的核心使命也逐渐回归文化传承的本质。

“流量来时接得住,靠的是平时坐得住冷板凳的研究——只有深挖文物背后的历史逻辑、文化基因,才能让游客在离开后仍能记住‘文物的温度’。”们发延表示,对于博物馆特别是中小博物馆来说,突出自身特色,做好地方文化的挖掘整理,在流量时代发挥自身优势,全心全意投入到研究工作中,才是未来长期发展的根本。

博物馆怎么逛?文物到底怎么看?刘宁谈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她认为,参观者要沉下心来“阅读”文物,这种“阅读”应该贯穿进馆前、参观中与离馆后整个过程。在进馆前,通过查阅资料、阅读相关书籍,对博物馆的展览和文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参观过程中,仔细观察文物的细节,聆听讲解,深入探究文物背后的故事;离馆后,通过翻阅相关领域书籍、撰写参观心得、与他人交流分享等方式,进一步加深对文物和文化的理解。

“不读书是读不懂文物的。”刘宁认为,让“文博热”持续下去,走出“长红路”的重要方式,依然是“阅读”。“文博热的深层动力是公众对文化根源的追寻,而阅读是连接文物与现实的桥梁。建议将‘文博热’与‘书香中国’建设结合,相互激发,相互推动,通过一系列研学项目,让文物成为打开传统文化的钥匙。”

在杨家毅看来,“文博热”的兴起是经济、文化、社会等多维度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然。随着文博热的不断发展,人们必然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打卡参观,而逐渐追求更深入的文化探究。他表示,在助力观众从打卡式参观向文化探究之旅转变方面,北大红楼进行了诸多探索,如通过开展“北大红楼大讲堂”“北大红楼读书会”以及“‘觉醒年代’研学行”等教育项目,引导观众主动参与、深入思考,培养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杨家毅还表示,当代文博场馆正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打破传统边界,成为“大思政课”的实践课堂与创新载体。当博物馆资源与学校教育深度对接,课本中沉睡的历史记忆,正通过馆校联动模式焕发出别样活力。这种教育模式的转型,不仅让历史知识“活”起来,更通过沉浸式体验引导学生在历史现场中感悟国家变迁,将价值引领融入生动的教育实践,使博物馆成为立德树人的第二课堂。

记者:李木元 谢阿愁 宋宝刚

文字编辑:李恒

新媒体编辑:叶瑶楷(实习)

审核:李木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