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从北向南流到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连镇段,变得曲折多弯,流势凶险,历史上洪水在这里多次决口,沿岸百姓惨遭危难。
就在这段被称为“九龙十八弯”的河道上,一座由糯米浆铸就的夯土坝静卧300余年,守护着两岸安危。
这就是世界文化遗产谢家坝。它坐落在这段河道最凶险的一处弯道顶冲点,以“三弯顶一闸”的水工智慧驯服湍流,以“铜帮铁底”之名终结水患。
大运河连镇段一处S形河流弯道边,坐落着世界文化遗产谢家坝,即图中河道左侧无植物生长的部分。 澎湃新闻记者 陈鑫露 图
5月15日,由沧州市委宣传部、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合办的“河海狮城 文武沧州”全国重点网络媒体和网络达人沧州行活动走上谢家坝,用脚丈量这座独具匠心与智慧的水工奇迹。
糯米铸造的“铜帮铁底”
连镇,原名莲窝,因两岸六村连在一起宛似莲花而得名,后改为连窝镇,近世称为连镇。
连镇自古因运河漕运而兴,明初先后设连窝递运所、连窝水马驿站,到清康熙八年,置连镇汛,成为东光、吴桥、阜城、交河等县的粮棉油集散中心。各类货物从这里装船,南销齐鲁、江南,北达京津、东北,各地客户纷纷于连镇设栈,经销贸易。
连镇一时经济繁盛,商贾云集, 日受千帆过,夜泊万盏灯。乾隆年间,曾任广东按察使的李廷扬在《宿连镇》一诗中写道:“斜阳掩映万家村,立马停边野店门。聒耳蝉声鸣不断,孤灯茅屋已黄昏。”
然而,连镇段大运河多弯道,被称为“九龙十八弯”。
“南运河最大的特点就是‘九曲十八弯’。”5月15日,大运河谢家坝水工智慧展示馆讲解员向澎湃新闻介绍,以德州四女寺枢纽至谢家坝段为例,直线距离仅52千米,但经88个弯道,河道延展为95千米,总落差4米,流速从每秒1.2米降至0.5米。
大运河连镇段曲折多弯,被称为“九龙十八弯”,谢家坝(图中左下角河岸左边)正 位于一处弯道顶端。 澎湃新闻记者 陈鑫露 图
河水含沙量高、水量变化大,湍急水流常令途经连镇的船舶倾覆。怎么办?
为破解困局,元明清三代对连镇河道进行大规模整治,有意保留弯道,以延长河道、减缓水的流速,不建一闸而实现航道畅通,其往来漕船平稳驶过,形成“三湾顶一闸”的独特水工智慧。
然而,弯道治水并非百利无一害。河道弯曲引发水的横向环流,不断冲刷凹岸,尤以弯道顶冲点最为凶险,而谢家坝所处位置正是大运河连镇段的一处顶冲点核心。作为运河商贸重镇,连镇“日受千帆过,夜泊万盏灯”,商贾云集、货栈林立,但频发的决堤让沿岸繁华屡遭重创。
为了根除隐患,建造一座足以抵制河水在弯道顶冲的岸边堤坝,成为必然之选。
清康熙年间,连镇当地一名谢氏乡绅捐资,从南方购入万余斤糯米,组织民众以糯米浆混合白灰、黄土,逐层夯筑成坝。
糯米浆三合土由糯米浆、泥土、熟石灰和砂拌和而成,是古代常见的建筑黏合剂,多用于墓葬、城建、水利等重大工程。宋代《江邻几杂志》记载其“坚如石”,宋应星也在《天工开物》中写道:“灰一分入河砂,黄土二分,用糯米、羊桃藤汁和匀,经筑坚固,永不隳坏,名曰三合土”。
为了纪念这位谢氏乡绅的义举,这段大坝被百姓称为“谢家坝”。
谢家坝除了材料独具特色,坝体结构亦暗含工程力学:底部以柏木桩加固地基,中层铺毛石垫层,顶部以每层 18 至 20 厘米的厚度夯筑糯米浆层,形成“上柔下刚”的分层抗压体系。
谢家坝修建示意图,“上柔下刚”的设计使得它不怕水流冲击。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翻拍
“正因为这些特性,所以谢家坝不怕水流和强流冲击,而且越泡越结实,因此,谢家坝也有‘铜帮铁底’的美誉。”讲解员介绍,谢家坝坝体长218米,厚3.6米,高5米,整体稳定性好,在运河水势震天的年代,它对防御洪水起到了重要作用,保护了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自谢家坝建成以后,连镇数百年再无决堤过。”
从防洪屏障到文化符号
谢家坝阻挡了洪水决堤,连镇的码头、津浦铁路、商铺等人流熙来攘往,带动着整个连镇经济的发展,让连镇居民得以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修建坝体的糯米,在当时是金贵的口粮,但全镇人都明白,修坝才能消除洪水带来的隐患。”5月15日,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员徐孟茹揭示了谢家坝修建背后精神上的密码。
作为土生土长的连镇人,谢家坝对谢家坝有着很深的感情。他向澎湃新闻介绍,连镇谢氏先祖谢宗舫精研水利,在山东、云南为官时,曾参与修建多处水利工程。致仕归乡后,他不仅将南方筑坝技术引入北方,更发动商号捐资、乡民出力,历时三载筑成这道长堤。
谢家坝从这里开始,历史上它多次经受住洪水的冲洗,至今牢牢守护着两岸。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然而,谢家坝的修建并非仅靠谢氏一族。徐孟茹在研究中发现,彼时运河漕运兴盛,晋商、浙商、徽商等商帮云集两岸,运河安澜直接关乎商帮命脉。因此,当谢宗舫倡议筑坝时,各商会、商号不仅纷纷慷慨解囊,出人又出力。
“谢家坝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文明的依存,也是共克时艰、合作共赢精神的体现。”在徐孟茹看来,糯米浆凝固的不仅是泥土,更封存着士绅的担当、商帮的远见与百姓的坚韧。
时光流转,当现代水利工程逐渐取代古老坝体,谢家坝的功能也在悄然转变。
20世纪70年代,大运河因上游水库建设断流,谢家坝一度沉寂。到2012年,为配合申遗,文物部门采用“修旧如旧”的工艺对其加固,使新旧坝体完美结合,再现谢家坝历史风貌。
2014年6月22日,当谢家坝随京杭大运河一同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时,这个曾日渐黯淡的弯道再一次成为焦点,不少游客慕名而来,顺着新修的栈道登上坝顶,一睹原生态运河的模样。
徐孟茹感叹:“现在只有德州到沧州运河段,始终保持在古时候的原始状态,其他地方很难见到这么原生态的大坝了。”
大运河谢家坝水工智慧展示馆成为沧州一处热门的研学点位。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如今的谢家坝边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成为运河沿线的“活态博物馆”。每到周末,研学团队的孩子们会在坝顶的水工智慧展示馆里体验夯土制作,用迷你木模将糯米浆与黏土混合,感受古人“一锤一錾筑平安”的匠心。
“谢家坝不只是水利工程,它更像一本立体教科书。”作家邓海春在参观谢家坝后如此评价。
从糯米筑堤的匠心,到弯道代闸的智慧;从乡绅捐资的义举,到年轻一代的护坝传承,谢家坝作为北方糯米坝的典型代表,展现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智慧,亦承载着“天人合一”的生态哲思。
目前,随着大运河沧州段恢复游船通航,再现“一船明月过沧州”的唯美画面。一位来自上海的游客说,他期待能尽快恢复乘船驶过谢家坝的历史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