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离开人世,举国哀痛、世人悲伤,他这一生让无数人找到了人生奋斗目标,也让中国人民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个月前,萧劲光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信中寥寥数语,却饱含深情。

作为开国大将,萧劲光的过往可谓辉煌,可他深知,若是没有毛主席的教导与提携,他的肩膀上又如何能出现璀璨的星星;坚定的革命友谊无需多言,全部书写在历史的回忆之中。

多年后,大将的外孙将这封信的内容公开,世人方可知悉其中的真情实意。



萧劲光到底写下了什么?他又缘何写下这些内容?

群星闪耀时

毛主席是一位卓越的战略家,红军时期便是证明他指挥才能的时刻,那段历史,堪称“群星闪耀时”。

萧劲光于1930年回国,他曾在苏联系统地学习了军事理论知识,那会正是他检验学习成果的时刻了。

自从国共关系破裂后,蒋介石不依不饶,先后发动了4次“围剿”中央苏区的军事活动,都被机智地化解了;老头子气急败坏,更是调集百万大军和20多架“黑科技”侦察机发动了第五次“围剿”。

中国革命的命运,极有可能至此发生重大转变。



中央苏区东北部有个叫黎川的地方,当年这里是闽赣省委省政府和闽赣军区的所在地,不过,此处更是被称为“中央苏区门户”。

蒋介石也是军校出来的,他知道仗该怎么打,国军3个师迅速冲向黎川,可守备这里的,只有萧劲光手下的70人。

红军的主力大多在福建作战,萧劲光似乎走到了绝境,可中央考虑到保存干部,又让省委省政府全部撤出黎川,留下的只有一个合作社和满脸不解的群众,萧劲光必须得在这样的情况下组织迎敌。

时间紧迫,他来不及多想,只能把这70人分开布排,给其他同志留出时间。

国军也发现了对面的情况,于是派出别动队切到黎川城的背后,其他部队则只占领黎川外围,就是要围困萧劲光,切断他的后路。

若是继续坚持守城,那么黎川被攻克只是时间问题,战士们也只能白白牺牲。

头脑灵活的萧劲光短暂思考后,决定带领战士退出黎川,撤到60公里外的溪口。



1933年9月28日,黎川失守,这也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不过,当消息传到李德等人那里后,他们都很生气,认为萧劲光是“过时了的游击战方法回潮”,还让萧劲光把部队开到浒湾去建立阻击阵地。

萧劲光领命后立即布防,将敌人阻滞在森林中。

问题是,这样打仗的主要收益只能是用鲜血换取时间,因为蒋军脑袋顶上有飞机轰炸,地面还有装甲车接应,实事求是的讲,战士也是肉身凡胎,不可能直接和机甲对抗,敌人也很快对红军阵地形成夹击之势,最终突破阵地。

博古和李德想把这口“锅”扣在彭德怀脑袋上,可打仗期间彭德怀身患疟疾,总指挥是彭雪枫;再者说,李德他们也深知彭老总在军中威名,更不敢拿他开刀。

思来想去,博、李把矛头对准了萧劲光,于是把他撤职调到建宁前总审查。

萧劲光心里一万个不服气,可他无力对抗,只是小声嘟囔了一句:“如果不讲事实,我还有什么话可说?”

更离谱的是,博古当时还要求中央苏区登报,批评萧劲光“把赤色黎川城以及用血肉换回的军用品送给敌人,做了敌人的内应。”



博古

这巨大的“帽子”压在头上,萧劲光当然喘不上气了,可他又能怎么挣扎呢?

果不其然,经历了公审后,萧劲光被关了起来,那时的他,似乎也不知道谁还能为自己说话。

每天在囚室中郁郁寡欢的萧劲光,在1934年的一天迎来了一位女子的探望,来者正是毛主席的妻子贺子珍

贺子珍带来了毛主席的话:“黎川失守不是你的责任,撤退没有错,你做得对。”

一个曾决心70人对阵3个师的猛将怎会贪生怕死,他在乎的不是命,而是理。

听到毛主席的传话,宛若一阵春风沐浴过他的内心,他知道,只要正确的人站在正确的位置上,自己的问题就能够解决。



毛泽东 (左三)、 王稼祥 (左二)、 萧劲光 (左一)

其实,毛主席、周恩来、彭德怀等人一直在为萧劲光申辩,可那些声音在当时并不能掀起浪花。

广昌陷落后,瑞金也已经保不住了,萧劲光的人生在毛主席等人的努力下迎来了转机。

这段历史在红军中可谓奇特现象,李德等人不放心,还安排了人来监视他,对此萧劲光心知肚明,也不予理会,随军踏上了长征之路。

1935年红军进入遵义城,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那会,萧劲光率部正走在桐梓到遵义的路上,当队伍经过娄山关时,贵州军阀王家烈的部队突然冲出将部队切断。



不远处的罗炳辉大喊:“顶住敌人!”

情况紧急,萧劲光立即指挥部队还击,成功将罗炳辉接过娄山关,若是这里出了岔子,那么遵义城内的中央就危险了。

周总理得知情况后,立即派出五军团一个营驰援,使得敌人偷袭遵义城的计划破产。

经过遵义会议,毛主席有了话语权,萧劲光终于能“重见天日”,当他抵达遵义城后,是周总理热情接待,他说:“你的问题过去搞错了,什么处分都不算,要恢复你的党籍军籍。”

对于那段时期的萧劲光而言,毛主席就是他的知己,两人虽没有面对面交谈,心早已连在一起。

显然,萧劲光是将,毛主席是帅,毛主席很清楚谁是人才,而那些把生死置之度外的革命战士,当然希望有一个被理解和认同的机会。

一代大将,辉煌的人生将要从此刻开始。



毛泽东 (三排左五)、萧劲光 (三排左六)

一代元戎

卢沟桥事变后,两党终于达成共同抗日协议,八路军主力也要开赴抗日前线了。

萧劲光留在后方当主任, 负责守卫中央。

毛主席拍了拍他的肩膀,对大家说:“同志们,我们在延安,就要靠这位老兄吃饭。”

一句玩笑话,让会场的气氛诙谐了起来,可只有萧劲光知道毛主席这句话的分量。

当晚,他就写下了“任务重于生命”的大字挂在会场上。

陕北虽不是抗日前线,可威胁也有很多。

时逢乱世,社会秩序异常混乱,尤其是匪患极为突出,当时有数据统计:规模较大的土匪有40多伙、4000多人。

而土匪更是在“真空地带”无恶不作,萧劲光首先就把工作重心对准了这伙歹徒,他灵活地使用了武力清剿、军民结合等方式,短短一年就解决了匪患问题。

此外,虽说国共联合抗日,可国民党内部的顽固派却总是使绊子,他们恶意制造摩擦,问题解决起来很复杂,又不能破坏统一战线基础,又得保护中央安全。

“山西王”阎锡山就曾在1940年前后就隔三差五找事,于是乎,萧劲光就带着毛主席的亲笔信去找他谈判,使得阎锡山就范。

还有国民党顽固派军官停了八路军的军饷,让边区财政陷入困境,毛主席丝毫不畏惧,发动了“自力更生”运动,萧劲光的留守兵团齐心协力开荒种菜,他本人都拿出祖传手艺参加防治,成为边区的一段佳话。



到了1943年,陕北边区已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这几年,萧劲光一直在毛主席身边接受教育,他俩时常在傍晚散步,这些让萧劲光受益匪浅。

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萧劲光都按照毛主席的教诲行事。

当年的政治工作也是格外复杂的,还有很多“中间派”,萧劲光则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团结和争取”,道理似乎很简单:国民党当中不一定全是坏人,他们中很多都是能够被改造的。

国民党驻榆林地区二十一军团军团长邓宝珊就是典型,他不愿意相信蒋介石宣传的中共,只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

因此,萧劲光对他格外留心,还多次主动与他交往,双方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部队还凑在一起开过欢迎晚会。

8年后,也正是邓宝珊代表傅作义同人民解放军代表坐上了谈判桌,达成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协议,减少了无数流血与牺牲。

在后方,萧劲光能带领大家丰衣足食,将毛主席的玩笑话变成现实;上前线,萧劲光也能指挥千军万马,1946年的“四保临江”就是最好的证明,后来从沈阳到长沙一路征战,至此,大将已成。

新中国成立后,大家的工作内容又不一样了,过去是生存与战争、现在需发展与进步。

萧劲光总是在历史中寻找未来,1950年4月的人民海军司令部成立大会上,他提出了“建设舰艇部队”的设想。



此想法与毛主席不谋而合,毛主席给斯大林发了电报,萧劲光也随团去苏联考察部队潜艇建设。

短短4年,人民海军的第一支潜艇部队就成立了,这在共和国海军历史上是全新的一页。

毛主席与萧劲光一直都是挚友,他们之间深深的革命情谊,早已超越了普通的上下级关系。

大约是在1957年,部队还传闻“萧劲光请毛主席吃饭”,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

原来那年夏天在青岛,毛主席突然来到萧劲光的住处对他说:“肖司令,我来吃饭了!”

这突如其来的“客人”把萧劲光给吓了一跳,他这里可没什么好吃的招待,于是赶忙说:“主席呀,今天没有好吃的。”

毛主席笑了笑,说道:“我没什么要求,填饱肚子就行了。”

随行人员偷偷跟萧劲光说:“司令员,我们不知道毛主席突然要在外面吃饭,都给他准备好晚饭了,您看要不要运过来?”

萧劲光高兴了,使劲点了点头。

就这样,双方工作人员“密切配合”,把招待所的饭给送到了海军,两人边吃边谈工作,席间,毛主席还多次夸赞萧劲光这里的饭好吃,他哪里知道,原来吃的就是自己的饭,还给肖司令分了一口。



晚年时,萧劲光也在接受访谈时公布了那天的菜谱:普普通通的湖南小菜,还有一盘红烧肉,因为那天是建军节。

那些年,萧劲光见证了海军成长的全过程,海军就像是他的孩子,从咿呀学语到昂首挺胸。

苏联人走后,萧劲光更是鼓励大家自力更生,这一切,似乎就像是他们当年在延安那般。

1965年11月,中国第一座大功率超长波电台投入使用,标志着中国舰艇能从“浅蓝”走向“深蓝”。

如此璀璨的经历,萧劲光却从不主动提及。

李江是萧劲光的外孙,他曾说过:“关于外公的事情,我们都是在查阅资料时才看到的,他从来不跟我们晚辈说。”

他也还记得,外公说过的最多的一句便是“一个人离开了党,将一事无成。

当李江渐渐长大后,他才能将一些过去在家中看到的与那段历史联系起来,外公的形象,在他的心中也不断变得高大。

那封于1976年写的信,也是李江公开的:我在延安,在主席的领导下工作8年,这是我一生革命经历中受到教诲最为深刻、经常的时期。



要知道,那么多干部都希望聆听毛主席的教诲,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留在毛主席的身边。

那封信写出后不久,伟大领袖便离去了。

不难想象萧劲光当时的悲痛心情,他的心底里,或许也会有一桩桩往事回溯。

1989年4月,合肥号驶入东海,舰上的官兵洒下了萧劲光的骨灰,这也是老将军的遗愿。

他出色地完成了毛主席的任务,至终也没有忘记他的嘱托:“我的骨灰就洒在东海,随着时间推移,我能看到海军越来越强大,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毛主席麾下受到教诲的将军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故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参考资料

1. 开国大将萧劲光外孙李江:外公从来不讲自己的经历 《中国日报》

2. 萧劲光在延安的抗战岁月 《北京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