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11月2日,原福建省农学院最后一批教职员工以及家属小孩,离开福州梅峰校址,告别了他们曾经教学、工作和生活了十几年的大学校园。这一天,对于他们,应该是比较沉重、郁闷和不舍的吧!我的福州三中校友、曾经是福建省农学院子弟的朱天骅,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告别梅峰》,里面详细叙述了梅峰农学院(1958至1969年)的发展过程、历史沿革和告别时刻,充满感伤和感怀。

你设身处地想想,一个宽敞漂亮充满朝气的大学校园,一个居住了十几年的安逸舒适的省城家园,突然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必须立即搬迁,去一个条件比较艰苦的山区县城。你会作何感想呢?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这一幕幕经常发生着,尤其是在大学校园里。从1969年初,福建省农学院整体解散,离开福州梅峰校区,分散到各县办分校。于是,上至校领导,下到教职员工(学生已经分配,停止招收新生),全部搬出校园,离开梅峰原址。

1969年6月,福州军区与福建省委省政府达成一项非常大的动迁置换协议:福州军区原来在市区的部队,迁出原址,搬到福州西北部的铜盘和梅峰一带;部队原址全部交给地方使用。从1969年的下半年起,福州军区政治部、后勤部、炮兵司令部和工程兵部等等,从中山路,从鼓屏路,从华林路,从屏山等地搬出。具体是军区政治部搬到铜盘大院,军区后勤部搬到省农学院,军区炮兵司令部搬到城门公社一带,军区工程兵部1969年8月撤编,归属军区司令部。

由于军区后勤部行动迅速,所有机关部门办公室在69年下半年逐渐进入农学院新址,开始办公。记得那会儿,父亲每天早上七点半,与很多叔叔们一起到大院管理科门前广场坐大轿子车前往农学院,下班时,又把他们拉了回来。

后勤部机关已经入驻农学院,家属区也在准备搬家事宜,但农学院还有很多教职员工未搬离农学院。省政府下令农学院要以最快的速度全部搬走。于是,从69年下半年,一批接着一批的农学院人开始分期离开梅峰农学院。由于搬家仓促,农学院很多办公用具、实验用品和桌椅板凳等等都扔在了原地。以至于后来我们搬到农学院,到处都是上好的家具。大家纷纷搬回家使用,感觉比部队发的营具洋气多了!







就这样,“鸠占鹊巢”了。当然这是时代造成的,也是战备的需要(部队应当离开市区,驻扎在郊区)。1970年初,后勤大院的家属区也开始动迁。一辆辆解放牌卡车在中山路与梅峰之间的马路上来回穿梭,把一户户人家搬离中山路,落脚梅峰农学院。后勤大院里的很多家属小孩都纷纷抱怨:本来住在城里,现在搬到郊区,离城区又远,离工作单位又远,离学校又远……

没办法,革命战士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安。比起农学院的教职员工,后勤大院的家属小孩幸运多了,至少大家还在福州城。我们上中学的孩子们也从十九中转到了三中(文革期间上中学划片读书)。刚开始搬到农学院,从中山路的单元房进到农学院的筒子楼,感觉非常不方便,上个厕所都要跑老远。后来,农学院遗留人员全部清空,我们才搬到了西门外的教授单元楼。



在我们紧锣密鼓地从中山路大院搬到农学院的同时,省委省政府和一些厅局也没有闲着。他们也在快马加鞭地从原来的办公地点和住处,搬进我们基本腾空的部队大院。具体是,省委省政府搬到华林路原来的炮兵司令部和工程兵部大院,省农业厅、省林业厅和福建日报社等单位搬到军区政治部大院,省商业厅、省财政厅和省人民银行等单位搬到后勤部大院。大家各得其所,皆大欢喜。

到1970年底,各方搬迁任务落听,圆满谢幕,接下来就是大兴土木,重新规划和建设自己的单位和家园了。部队动作最大,军区把农学院南山校园拆去一大半,建起了当年在全军甚至在全国都名列前茅的豪华招待所——梅峰宾馆。

正当大家都相安无事时,谁知却山雨欲来风满楼了!

1972年,部分大专院校陆续恢复教学,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了。国家教育部门发出通,要求各地占用各大专院校校址的单位部门,要迅速退还已经占用的校园校址,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拒不归还!

通知一出,各大专院校领导班子像打了鸡血,斗志昂扬,动作麻利儿,纷纷出面向部队等单位讨回被占用的校园校址。我原来服役的福建省军区所属单位,曾经占用了福建省师范学院的大量校区,曾经把363整个医院和教导大队都搬进了大学校园,教学楼改成了医院病房,教职员工办公室改成了医院门诊部。师范学院要求省军区归还校园后,省军区还是雷厉风行,立刻在1973初把363医院迁出搬到了永春县,把教导大队搬到乌龙江的湾边。尽管省军区还有一片师范学院的校址难以腾出(已经建设了重要的军事通信设施),但也算是部分执行了上面的指示。

轮到了福州军区。福建省农学院虽然在各县办了分校,但念念不忘福州梅峰农学院总校。乘着重新办学之东风,打着招收学员校舍不足之理由,开始与福州军区相关部门谈判,提出诉求:占用梅峰农学院的部队必须全部搬出,将农学院校区一分不少地物归原主。

军区有关部门开始也不是十分重视,毕竟自己是部队,营区是军事重地,哪能说搬就搬呢?再说了,已经在农学院盖起来的梅峰宾馆,搬得走吗?可农学院祭出尚方宝剑,说国家教育部门有通知,搬也得搬,不搬也得搬。听口气,咄咄逼人了!

军区相关部门一看不妙,连忙请示领导,说省农学院要让后勤部搬出农学院!军区领导一看农学院这阵仗,感觉事儿不小。但仍然不紧不慢地说:慌什么,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说着拿起电话先给要房子的农学院领导说:搬,我们马上搬!然后再给福建省委省政府负责人说:省农学院让我们军区后勤部搬离农学院,我们军区原则上同意搬;但前提是你们搬到中山路大院里的单位(有福建商业厅、财政厅和人民银行等),也要搬出去,好让我们军区后勤部搬回去。

短短几句话,言简意赅,切中要害。你想啊,当年军区几个部门搬离原址,地方单位(关键还有省委省政府)都搬了进来。这些地方单位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搬走后的原址,也已经被本单位或者其它单位占据了,空出来的宿舍住房也分配给了新的主人了;如今让我们重新搬回去,我们搬到哪里去?搬得回去吗?

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啊!你地方单位搬不走,房子腾不出来,我部队没法搬回去,农学院自然也腾不出来。怎么办?你们省委省政府想办法吧!这一军将的,让人看不出一点儿破绽,却一脚把皮球给踢了过去。

省委省政府连忙先做农学院这边说服工作,暂时稳住他们。然后在福州西部闽江边上的洪山桥上游批了一大块土地给农学院建新校园,同时拨了建设校园的经费,后来又在金山批了一块土地建房。双管齐下,农学院一看省委省政府都出面了,追讨老校园的事儿也就慢慢偃旗息鼓不再提起了。

五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福建省农学院,已经改为现在的福建省农林大学了,校园老气派了!搬进农学院的军区后勤部,1985年随着福州军区解散,原农学院大院也移交给了新的单位。几十年来,这块风水宝地的主人也是一茬一茬更换,城头变幻大王旗了。不变的,是原农学院的三座红色教学楼和屹立山巅的农学院大礼堂。



2025年5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