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中国车市,正上演着一场大戏:超过10个中国品牌扎堆推出以“9”命名的旗舰SUV。这些车长普遍超过5米、轴距突破3米、配置单页能印满三页纸的 “陆地巨无霸”,带着 “品牌向上” 的使命集体冲锋,却在销量榜单上传来刺耳的刹车声——某新上市“9系”车型首月交付不足千辆,多数车型月销徘徊在3000辆以下。



这场声势浩大的“9系”攻势,正在暴露一个残酷的真相:汽车市场、汽车品牌与消费者,或许都不需要这么多“9系”旗舰SUV。

市场不需要:当“旗舰”成为产能过剩的遮羞布

汽车市场的金字塔结构从未改变:30万元以上的高端 SUV 市场,看似诱人的蛋糕实则早已被切分完毕。2024年的数据显示,国产高端SUV在该市场实现的60%增量中,绝大部分集中在问界 M9、M7、理想 L7三款车型,而余下的市场空间,却要容纳超过20个竞品。这种残酷竞争在如今2025年愈演愈烈,最终导致高端车型的产能过剩。



30万元以上的车型,市场份额多年来都在15%以下。

产能过剩的背后,是对“旗舰效应”的误读。车企普遍认为,只要造出尺寸够大、配置够高的车型,就能拉动品牌溢价,甚至带动入门车型销量。但现实是,消费者在选购高端产品时,只会记住细分市场的前三位。当十余款“9系”车型挤在同一个赛道,本质上是用不同的包装卖相似的产品,最终导致资源错配:一方面,消费者在展厅面对大同小异的“大屏+六座+空气悬架”产生审美疲劳;另一方面,车企在研发、生产、营销上的大量投入,正在形成新的产能泡沫。

而用脚投票的市场结果是:2025年上半年,新上市的“9系”车型中,大多数都未能完成月度销量目标,部分车型终端折扣超过万元,所谓的“品牌价值旗舰”事实上已经沦为空谈。

品牌不需要:当“高端”与品牌基因背离

汽车品牌的高端化,本质是消费者认知的长期建设,而非靠一款旗舰车型就能完成的跳跃。某品牌此前凭借15-20万元的性价比车型打开市场,现在突然推出售价达30.99万元的“9系”旗舰,看似是品牌向上,实则造成了用户对品牌定位的认知混乱——原本冲着“年轻科技”而来的用户,面对动辄30万元的“旗舰”望而却步;而真正的高端消费者,又对这个首款车型上市仅三年的品牌缺乏信任。这种“两头不到岸”的尴尬,在多数“9系”车型身上普遍存在。



高端SUV的实际终端销量并不多。

当下的“9系”们,大多陷入“配置堆砌”的怪圈:你有激光雷达我就上双Orin-X芯片,你有空气悬架我就加后轮转向,却忘了消费者购买高端产品时,真正在意的是品牌能否提供不可替代的价值。



汽车的高端化≠盲目堆配置。

更致命的是,盲目冲高正在挤压品牌的生存空间。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在推出“9系”车型的品牌中,有40%出现了整体销量下滑,其中不乏曾经的销量明星品牌。

消费者不需要:当“全能”变成背离需求的冗余设计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9系”SUV的“全能人设”正在崩塌。城市通勤中,5.2米的车长在狭窄街道艰难掉头,2.1米的车宽面对立体车库望洋兴叹,即便是配备了端到端的智驾辅助系统,面对早晚高峰的拥堵也难展身手。某车主在论坛吐槽:“买了三个月,第三排只坐过两次,空气悬架的舒适感在减速带上才能体会,平时更多是担心刮蹭而提心吊胆。”



如此庞大的车身尺寸,在日常通勤中就是累赘。

事实上,配置过剩的问题在“9系”SUV中相当突出。当初被各车企鼓吹的“智驾”被叫停,当 200英寸的AR-HUD在强光下沦为摆设,当六座布局的第二排零重力座椅在日常通勤中空置,这些动辄溢价10万元的“高端配置”,本质上是车企的自嗨式创新。消费者真正需要的,可能只是更精准且聪明的导航、更真实的纯电续航、更合理好用的储物空间——这些基础体验的提升,远比堆砌激光雷达和屏幕更有价值。



大多数情况下,第二排座椅都在字面上实现了“零重力”,因为根本没人坐。

而需求分化的趋势也在加速“9系”神话的破灭。上班族更青睐精致灵活的紧凑型SUV,务实家庭用户更关注15-25万元的高性价比车型,即便是高端消费群体,也有相当比例偏好豪华品牌的成熟体系。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调研显示,2025年购买30万元以上SUV 的用户中,只有28%看重“旗舰配置”,超过50%的用户更在意品牌口碑与服务体验。当“9系”们沉迷于参数比拼,却忽略了消费者对“合适”的本质需求,注定会在市场分化中失去方向。



虽然“我可以不用,你不能没有”,但是许多旗舰车辆的配置显然是过剩的。

回归理性:让产品定义回归需求本质

汽车工业的百年历史早已证明,真正的市场成功者,从来不是靠跟风命名或参数堆砌。比如奔驰S级参数图片)、丰田凯美瑞等等,这些经典车型的共同点,是精准把握了特定用户群体的核心需求。中国品牌的“9系”热潮,或许该停下来思考:市场需要那么多“旗舰”吗?



对于车企而言,与其在“9系”的红海中厮杀,不如深耕细分市场。品牌的高端化,应该建立在扎实的技术积累与用户口碑之上,而非靠一款旗舰车型的豪赌。对于消费者来说,更应理性看待“旗舰”光环,明白汽车的价值不在于尺寸大小或配置多少,而在于是否真正契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文|波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