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2年五月十一日,梁水沟从宁波起程回上海,一艘顺路的英国炮艇把他送到虹口码头。紧张的战斗之后,他亟待放松一把。而且他亲眼看到宁波的太平军守军被开涮了一把,心里烦闷。他到虹口的咸水妹庄,找了个昔日的老相好,缠绵了一夜,打了两炮。次日起床后就上路回松江广富林镇。五月十三日的下午,回到常胜军营盘。



他进屋时,华尔和白齐文正在埋头看《北华捷报》。常胜军正副队长看见他进来,顾不上打招呼,只是示意他坐下来。

华尔把报纸扔过去:“看看吧,李秀成发脾气了。”

梁水沟抄起报纸看了看,眉头皱了起来,随手把报纸扔回去:“李秀成说宁波的那个英国海军上校卑鄙无耻。这话倒也不为过。我当时在场,知道内里是怎么回事。太平军在宁波一直是小心谨慎的,没有招惹英国驻宁波分舰队,对侨民也无可挑剔。英国海军上校丢乐德克抓不到太平军的大把柄,就让招安海盗向太平军发炮,太平军被迫还击时,炮弹落在英国兵船附近,丢乐德克谎称太平军是向英国舰队开炮,就这样动手了,直至把太平军阵地炸平。”

白齐文放下报纸:“李秀成过去一直小心维持和洋人的关系,对英法美三国客客气气的,这下把列强看透了,发誓要雪宁波之耻。联军司令史迪弗利将军昨天通报我们,据斥堠线报,李秀成亲自率军从苏州出动,准备在上海附近大打一场。”



华尔十指对插,活动着手腕子:“二位说话可要留点心,你们怎么替李秀成打抱不平了。都说李秀成厉害,会打仗。我就不信李秀成能在上海占到便宜。我们就等着他打来。”

自从大清朝廷明谕嘉奖战死的法国海军少将卜罗德,在上海这个局部地区,清廷和英国、法国暂且算是捐弃前嫌了。清军与联军不再各自为战,而是出于恐惧而挽起了臂膀,自松江、泗泾、青浦、嘉定、宝山、上海联营一百多座,形成了一道防御锁链。

这时的李秀成对英国和法国政府不再抱任何幻想了,也不再温文尔雅了。忠王传檄英法美三国在华力量,措辞严厉:“尚不尊我王化,而转助逆为恶,相与我师抗敌,则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太平军的许多作战都带有报复性。其实,古今中外,但凡总揽战争全局者差不多都是这么干的,在这个战场吃了败仗,就想方设法在那个战场找补回来。李秀成丢失宁波数日后,在上海附近发动了一次大规模攻势作战。这次攻势作战的目的是打破清军与联军的防御锁链,而首当其冲的是一个叫太仓的县城。



太仓在江苏东南,东北濒临长江,与上海紧邻,明代置镇洋县,为太仓府治。清军在太仓驻有重兵,沿江设有营寨三十多座。

几年了,湘军与太平军有一拼,双方你来我往地斗法,在酷烈的疆场上斗出了五光十色的花样,谋略应用让后世史家赏心悦目。而清军早就被太平军打稀了,打疲了,如果没有湘军撑着后腰,根本就不敢跟太平军接仗。雷公打豆腐,专捡软的欺。李秀成新近发起的大规模攻势作战,第一把就冲向太仓的清军营寨。

清军早已走下坡路了,做什么都没有精神头,松松垮垮、疲疲沓沓,营寨远没有太平军的营寨讲究,没有荆棘、木尖桩以及注水的壕沟什么的,只是普通木栅围着的帐篷。



旷日持久的战争中,许多农民撇家舍业出逃,大片土地荒芜。也有少数农民没有离开家园,为了活命,仍然要种庄稼。五月中旬的一个下午。太仓县城附近的几片农田里,黄灿灿的油菜花正在怒放,明晃晃的阳光下,有数的农民在地里耕作。

干活的农人听到了什么,不由停顿下来,有人趴下,把耳朵贴在土地上倾听。土地好像在震颤,从地下传出低沉的轰轰隆隆的响声,地下的雷声越来越响,越来越近。终于,田野的尽头出现了一条细细的黑线;稍后,黑线变得粗一些了,不停蠕动着;黑线越来越近,也越来越清晰,原来是千军万马掩杀过来。

洪秀全是在广西深山里发动起义的,两广地区不产马,故而早期的太平军没有马队。直至在南京立都,江南地区也不产马,太平军依旧没有马队。在淮河流域起义的捻军不乏马队。据考,是捻军大批投入太平军之后,太平军才有了马队,有了自己的骑兵。另外,太平军数次击败八旗驻防兵,缴获了大量马匹,钦差大臣督办安徽军务的胜保所部的八旗马队被太平军全盘接收。太平军第一次大规模使用马队,当为在三河镇歼灭湘军主将李续宾所部之役,其时数千骑急袭李续宾所部侧翼,曾国藩惊呼,此乃“向来未所见。”

李秀成在转战中,越来越倚重于马队,太平军东进时,马队驰骋于江南,一直冲到徐家汇天主堂。从实战效果看,马队并不适于上百里的远途奔袭,而在十里左右的急袭,却能发挥意想不到的效能,在近距离冲击,往往产生排山倒海的气势。

攻打太仓清军营寨,仍然是马队打头阵。李秀成善于掌握战争节奏,轻重缓急运用恰到好处。五六万大军从苏州出发,走在队伍前面的是五千人的马队。前方斥堠打马返回飞报,距离清军营寨还有十里地左右。李秀成下令加快行军速度,伍卒疾走。在强行军的当口,李秀成一声令下,马队出击!五千名骑兵顿时抖擞精神,五千匹战马先是小步跑,越跑越快,终于风驰电掣般冲向太仓清军营寨。



太仓清军营寨里的清军兵勇感受到了大地的震颤。可怜,满洲原本是马背上的民族,而在定鼎之后,骑射传统逐年弱化,尚武精神一代不如一代,努尔哈赤的子孙反倒不敌汉人骑兵。太平军的马队每每让清军胆战心惊,一触即溃。这次,当李秀成的马队冲击过来时,慌里慌张的清军甚至没有来得及在寨门布防,就让马队轻而易举地冲了进来。马队冲进去后就分散开来,在各个营帐间奔驰砍杀。

不管什么军队,最怕的就是乱营。一旦乱了营,崩营就在顷刻之间。在太平军马队反复的冲荡下,清军太仓营寨的各营门大开,清军兵勇如同惊了窝的兔子一般,从洞穴里嗖嗖嗖地向外窜。他们难以逃脱。太平军陆营伍卒随即赶到,收拾残局。清军兵勇逃跑时,有许多掉到河里。史料显示,有数百名清军兵勇不是在交战中被砍杀的,而是落水淹死的,可见溃逃组织之混乱。

太仓清军营寨被李秀成连锅端的消息即刻传到联军指挥部。比清军崩营更糟的是,太仓清军营寨里储存了不少洋枪洋炮,大部分是联军援助清军的,这时全部落入李秀成所部手中。



嘉定县在上海西北,宋朝嘉定年间置县,故名。联军指挥部设在嘉定县县衙。自何伯负伤,卜罗德战死,由史迪弗利将军代理总司令。他是军事教官出身,懂得怎样训练军队,怎样打枪打炮怎样列队,懂得防御与进攻的基本战术,还懂得把这些深入浅出地告诉接受训练的新兵。但是,他却不大懂怎样应付兵临城下的局面。

大难临头,嘉定县城里的富绅全都拉家带口地跑了,有的连家当都不要了,城里空荡荡的。对于李秀成大军即将到达的消息,史迪弗利倒不大慌张,主要原因是嘉定县城驻扎着英法联军两千一百多人,其中有两个炮兵队,拥有二十几门大炮,同时在城东和城西各有一个弹药库,积蓄着充足的子弹和炮弹。

联军参谋部迅速作出了几个决定,两千一百人的部队全部收拢到县城里驻扎;只有少量火炮架设在城墙上,主要火炮架设到城内的要害位置上;对城墙以外的重要方位物,如庙宇、大树、石碑、坟头等到炮位的距离进行了精心测量;加强对弹药库的防卫,在弹药库周围布置相应伪装,除了日夜巡逻的明哨,还在隐蔽位置上布置了暗哨。这些举措跟上来后,史迪弗利将军很自信,认为李秀成所部再横,再能打仗,也不可能战胜联军主力部队。



李秀成所部说话间就来了,其速度之快,就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般。他们在没有扎营之前,先在嘉定县城外列队。没有如山的呐喊,没有隆隆的军鼓,没有战马的嘶鸣,也没有用炮声示威,沉默的大军显示着天朝人独有的庄严、庄重和肃穆。

史迪弗利将军急忙上城楼观看,在眼前的这支大军中,最为醒目的就是或高或低,或大或小的旗帜。吹过原野的长风,送来了上千面旗帜在扑扑啦啦抖动的声音,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沉,好像要把人的耳膜击穿。他赶忙下了城楼。

经历过太平天国战争的西人,在回忆文章中屡屡提及太平军的旌旗。太平军内部等级森严,洪秀全创立兵制时,用旗帜的尺寸和颜色区分等级。早期兵制严整,每个军有军帅旗、师帅旗、旅帅旗、卒长旗、两司马旗,共计大小黄旗六百五十六面。“洋兄弟”伶俐在回忆录中说:“两司马以上军官各有特定旗号,旗式大小视官级之高下……军中执掌旗帜的旗手颇多,都由精壮忠勇的人充任。重要统帅的旗手和高级军官的官级相同,他们在军中所处的地位极为光荣。

有些旗手是我生平所见的最勇敢的人。他们的任务就是执掌旗帜走在前面引导大军作战。”这并非伶俐的溢美之词,《吴煦档案》中亦称:“大小黄旗上如有头枪,枪亦可以扎人。其执旗者皆为勇锐之贼,颇能鏖战。”用旌旗招展指挥,太平军作战讲究“如墙而进”,即是执掌旗帜的勇往直前导引,其余人一个接一个,一排接着一排,就像坚固的墙壁一样向前推进。所以每逢野战,都是“黄旗遍野”。



入夜,史迪弗利不放心,提着步枪,在县城城墙上巡视了一周,城墙外面是一堆堆的篝火。篝火映红了一排排的营帐。无须说,李秀成所部的数万人把嘉定县城围得铁桶一般。

次日晨,太平军开始攻城。由于从太仓清军营寨里缴获了一批火炮,太平军先进行炮火准备。太平军到底是生手,固然会放炮,会校正,会瞄准,但是在火炮应用战术上还相去甚远。

联军置于县城内的火炮,是太平军闻所未闻的榴弹炮。榴弹炮的长处是不用直接瞄准,而是用抛物线吊射,时称“过山炮”,意思是能够从山的这边打到山的那边,不用肉眼看见,也能命中目标。太平军炮队在旷野放炮,每放一炮,炮位就暴露了,联军斥堠从城墙垛子间看得一清二楚,记下太平军阵地方位和炮位附近的方位物。由于联军事先测量过县城以外各个方位物的距离,遂把几个参数相加,立即计算出炮弹的发射距离。联军炮兵队施放炮弹,头几发就能大体找准太平军炮位,再经过两次精确校正,即八九不离十地击中太平军火炮阵地。这一手是缺乏数学知识的太平军炮队难以想到的。



太平军的炮位陆续被干掉,指不上炮兵了,太平军发动了山呼海啸般的进攻,仍然是古老的云梯攻坚战。联军纵然有来复枪,以城墙垛子为依托,向下射击,造成重大杀伤,但是太平军伍卒一波一波涌上来。到了下午,联军快要支持不住了。

指挥部里,史迪弗利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承认,他被太平军的攻城气势吓着了,拼得太狠,以至于把家底也拿了出来,弹药库里的储备本来是可以支撑几天的,而眼下消耗的差不多了,照这个样子打下去,今天即便扛过去了,也扛不过明天。

这时,参谋军官进来报告,东南方向有一阵密集炮火急袭太平军阵地,不知道是哪路人马帮忙来了,从太平军身后发动了袭击。史迪弗利立即出门,上城墙一看果然如此,炮火急袭中,东南方的太平军人仰马翻,而在其他方向上,太平军的攻势一点也没减弱。

史迪弗利判断出,是上海的援军到达了。但是,困在嘉定县城里的联军怎样与援军会合?他急速地四下看看,有了主意。他喊道:“联军各部立即放弃防御,放火焚烧城门,而后向南门集中!”

史迪弗利这手相当冒险,放弃各门防御,放手让太平军涌进来,闹不好得全军覆没。由于放弃防御的同时在各门纵火,又使得太平军难以迅速进城,即便涌进城门,在浓烟中也判断不明守军去向。

史迪弗利就是在这个时机上压宝。命令迅速传达下去。不大会儿,县城里到处是火光,与此同时,联军各部跑步集中到南门附近。

火光熊熊,太平军一时摸不清联军的位置。一部分太平军伍卒忙着扑灭大火。趁着这个当口,联军得以从南门撤出,排成作战队形,上千条来复枪逼向南门外面的太平军,一次次齐射杀出一条血路,终于和从上海方向赶过来的联军会合,而后连夜撤往上海。



靠着在县城城门纵火,联军突围成功,但损失也不小。据罗尔纲先生的《太平天国史》,联军被李秀成所部“斩杀千余名”。

攻占嘉定后,李秀成所部转而进攻青浦。史料称,青浦守军是副管带法尔思德率领的常胜军一部。法尔思德其人在史料中不大清晰,本书对此人着墨不多,仅提了提名字。关于青浦之战,史料略微有些混乱。据罗尔纲先生的《太平天国史》,联军与常胜军从松江赶赴青浦,营救法尔思德率领的常胜军之一部,被李秀成所部击溃,而后太平军在追击中生擒了法尔思德。而西方有历史学家称,华尔率部将法尔思德营救回了松江广富林镇营盘。

克复青浦之后,李秀成所部一路扫荡,打下泗泾之后,剑锋直指常胜军的广富林镇营盘,华尔吓得率部躲到了松江县城里面。

李秀成打顺手了,打疯了,打出了天朝的威风,也打出了他个人的军事风采,所部连战连克,把清军与联军的大小营寨一百三十多座全部扫荡干净,片甲无存。

直至太平天国灭亡之后,直至李秀成被湘军生擒,直至曾国藩审讯李秀成时,李秀成回顾起这段时光,胸中仍然回荡着万丈豪情,奔腾着不息的豪气,对于他来说,快马快刀酣畅淋漓斩杀洋鬼子的那段时光,是金子一般的日子。曾国藩幕僚的记录中留下了李秀成这样一句话:“那时洋鬼并不敢与我见仗,战其即败!”历经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又历经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廷的文武百官何曾见过这样一位在洋枪洋炮中反复冲荡的民族英雄?何曾见过这样一位让洋鬼子闻风丧胆的大将军?



但是李秀成所部并没有打下松江县城,不是打不下来,而是天京那边战事紧急,不能在松江恋战了。

一天早上,白齐文突然把华尔从睡梦中叫醒,喊道:“华尔华尔,快上城墙看看,太平军撤退了,一个人都不见了。”

华尔几乎不敢相信,急忙起床,鞋子都没来得及穿利落,扣子都没有扣整齐,就跑上了城墙,一看,愣住了,昨天还驻扎在附近的太平军营寨一个都不见了,满地都是太平军挖的行军灶。

在战争中,有人是打了胜仗升官,而有的人是打了败仗升官。华尔就是属于打了败仗升官的。李秀成的一连串胜仗把江苏巡抚衙门和苏松太兵备道衙署打懵了,两个大衙门的头一个反应就是清军靠不住,马上扩充由团练改编的军队。华尔就这样走了一回狗屎运。

松江解围的次日,华尔接到江苏巡抚衙门的一纸文书。梁水沟给他读了读,原来是命令华尔迅速扩充常胜军,最高可以扩充到六千人。同时,华尔的职衔也从总兵晋升为提督。

“提督?提督是个什么官?”华尔拿着那纸文书询问。

梁水沟摇了摇头:“我就知道提督比总兵官职高,别的不知道。”

华尔直奔要害:“提督算不算将军?”

梁水沟指指吴云:“我说不来,这你得问吴夫子。”

华尔素来敬重吴云:这时更是有几分谦卑:“请问吴先生,我既然成为提督了,能不能向我的美国家人写信说,我在清军中的官职已经相当于将军了。注意,我说的不是上校,而是将军。”

吴云咳嗽了一声,老气横秋地说:“提督一职嘛,始于明代,不常置。清代设提督军务总兵官,简称提督,受总督或巡抚节制,所属有镇、协、营、汛各级,直接统辖绿营兵。沿江沿海地区则专设水师提督。老夫以为,提督一职为一省高级武官。煌煌中华的一个省,面积并不比英格兰或法兰西小。这么大的疆域内的高级武职,怎么也得是个将军了。你这个将军好像比列强的将军还要值银子呢。”



“好好好!好好好!”华尔高兴得满脸放光,“这段时间以来,我连我算不算上校都有些吃不准,有了这一纸提督令,我终于敢于断定,我的官职高于狗屁上校,我是个货真价实的将军啦!”

梁水沟起哄地喊起来:“给将军大人请安!”

华尔沉浸在幻想中:“我哪天见到史迪弗利将军,好好看看英国将军的肩章是什么样的,让上海的铺子照着样子也做一副。”

实际上,从这时起,上海的英文报纸开始称华尔为“华尔将军”,认为他是大清国的“陆军少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