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湾学子快乐成长。 张洲 摄
金湾区三年招聘在编教师接近1000名。 关铭荣 摄
当全国各地争相抢建豪华设施的学校时,珠海金湾在独辟蹊径,通过面向全国深入实施“杏坛归雁”工程火速出圈。
在近日举行的金湾区全区教育大会上,金湾区委书记梁耀斌宣布,将通过“杏坛归雁”工程建立银龄教师资源库,将退休名师的宝贵经验转化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加速器”。这一举措成为珠海“最年轻”的行政区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又一大胆、创新之举。
成绩
三年新增公办学位近1.8万个
金湾是珠海市工业发展的主阵地,也是城市功能提升的支撑点。要实现城市功能提升,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金湾区教育发展大会上提到,该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部署和推动落实教育重点工作,把“好的地块”“多的编制”“优的资源”用于发展教育,为金湾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教育硬件上,金湾区近三年投入超10亿元,新增公办学位近1.8万个、增长50%,保障全区95%的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投入幼儿园公用经费、财政补助2300多万元,公办园、普惠园在园幼儿占比均位居全市前列。引入北师大、省实、市一中等优质资源开展合作,全区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69%,市民群众教育获得感不断增强。
除了确保学生在“好学校”上学,金湾区还着力改革创新,确保学生在学校“吃得好”。金湾区在全市率先推行“食堂自营+食材集采”校园餐管理模式改革,实现全区建有食堂的学校全覆盖,改革后学生用餐人数增加约40%,用餐满意率提升至90%,食材成本占比提高至学生餐费的65%以上。
金湾区教育发展大会上,珠海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习恩民充分肯定了金湾教育的发展成果。他说,“金湾教育基础扎实、保障有力,在全市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希望金湾以走在前列的责任担当,扎实推进全区教育更高质量发展,为建成教育强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问题
仍未实现“优质均衡”目标
梁耀斌在大会上明确提出,金湾离“率先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的使命任务仍有一定的差距,离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的新期待仍有一定的落差。不仅如此,金湾区内的品牌学校、拔尖学生还不够突出,群众的口碑还不够扎实,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东学西住”的现象。
珠海的未来在金湾。加快建设珠海西部城市中心是珠海拓展城市发展战略腹地、连接港澳协同发展的战略选择,是珠海丰富和完善城市发展空间、增强核心城市功能、促进东西联动发展的迫切需要。
大会上,习恩民提到,未来10年,全市学龄人口仍将处于高位,各学段“排浪式”迅速达峰,而后又逐步退潮,对统筹教育资源配置、确保平稳渡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外,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是良好区域形象和优质营商环境的重要体现,是区域发展的金字招牌,“双区”创建也是学位攻坚后全市教育领域的头等大事。
他说,希望金湾区进一步加强统筹领导和资源倾斜,推动多部门协同、全社会联动,营造更加浓厚的氛围,同时加大各类要素保障力度,加快解决重难点问题,让“双区”创建工作持续稳步走在全市前列,实现“双区”创建“双成功”“双丰收”,让金湾教育的含“金”量成色更足、层次更高。
新招
重金选聘优秀校长,教学奖学金保障师资
师资力量决定教育质量。在不断增强教育师资方面,金湾在十多年前就充分发挥特区的大胆创新精神,曾面向全国发出300万重金选聘优秀校长的“求才之路”。据统计,截至目前,金湾在全国范围引进教育名师名校长6人。
此外,金湾坚持将“最多的编制”用于发展教育,以此稳定教师队伍。根据金湾教育提供的数据,三年来,金湾区招聘在编教师接近1000名,其中研究生占比超36%、毕业于部属师范及双一流院校的教师占比达23%。中小学在编教师数量比3年前增长38%,教师平均年龄下降近4岁。
此外,金湾区在全市率先成立教育发展慈善会,近三年颁发教学奖学金累计超670万元,多措并举保障教师资质和待遇,极大调动教师积极性。
新的历史时期,金湾的教育要面向高质量发展再进一步,必须用改革打破机制束缚,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教育发展大会上,梁耀斌提出,要深化人事改革,完善绩效激励机制,全面推行“区管校聘”管理体制,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让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退休的优秀教师,本身就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梁耀斌在会上郑重提出,要优化返聘教师管理制度,深入实施“杏坛归雁”工程,建立银龄教师资源库,将退休名师的宝贵经验转化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加速器”。这一举措延续了金湾历来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同时也为教育智慧的代际传承开辟新的路径。
观察
“银龄归雁”有助于实现教育智慧的代际传承
金湾区深入实施“杏坛归雁”工程,创新性地召回退休名师,建立银龄教师资源库,让宝贵经验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加速器”。这一举措不仅盘活了优质教育资源,更在快速变革的教育生态中,搭建起经验与创新的桥梁。
教育是时间的艺术。退休名师数十载的执教积淀,不仅是教学技巧,更是因材施教的情境智慧。这些无法速成的经验,恰恰是青年教师最稀缺的财富。“杏坛归雁”以老带新,让教育回归从容,在追求效率的时代,守护育人的初心。
此外,该工程也是对“银发资源”的深度开发。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退休教师并非“退场者”,而是可再激活的智慧富矿。他们的回归,既弥补了教育经验的结构性断层,也促进了代际共融,让教育生命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
教育需要面向未来,但不能割裂传统。“杏坛归雁”的智慧,在于让经验与创新对话,让每一代教育者的光芒都能照亮前路。期待这样的实践能在更多地方落地生根,让教育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采写:南都记者 李洁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