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孟加拉国的军购动向引发国际关注。在巴基斯坦凭借歼-10CE和霹雳-15E组合于印巴空战中大放异彩的背景下,外界普遍猜测孟加拉国可能紧随其后引进这款先进战机。然而,最新消息显示,孟加拉国选择了另一条路径——效仿塞尔维亚,优先采购中国制造的FK-3中程防空系统和红旗-17AE野战防空系统。这一决策背后,既有地缘政治的谨慎考量,也折射出发展中国家在国防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选择。
塞尔维亚的“示范效应”:防御优先的战略逻辑
孟加拉国的选择与塞尔维亚三年前的路径高度相似。2022年,塞尔维亚从中国引进FK-3和红旗-17AE时,尽管引发欧洲震动,但舆论焦点更多集中在运-20A的跨洲际投送上,而非装备本身的政治敏感性。这种“低烈度反应”的关键在于:防御性武器系统相较于进攻性战斗机,更容易规避地缘压力。
塞尔维亚的案例表明,即便身处北约包围圈,采购防空系统也未被视作直接挑衅。当塞尔维亚宣布FK-3形成战斗力时,德法等国并未采取实质性反制措施。反观战斗机采购,正如分析人士指出,若塞尔维亚当时选择歼-10CE,必然面临“周围国家军演、欧盟酝酿制裁”的连锁反应。这种“防御优先”的策略,为孟加拉国提供了现成模板。
孟加拉国的现实困境:成本与需求的平衡
孟加拉国每年约50亿美元的军费预算看似充裕,但现代化空军建设需要系统性投入。歼-10CE的采购成本不仅包括单价约4000万美元的战机本身,还需配套预警机、数据链系统和长期训练体系,这对军费分配本就吃紧的孟加拉国而言负担沉重。相比之下,FK-3作为红旗-22的外贸型号,兼具性价比与操作便捷性。其雷达采用机械扫描与电子扫描混合体制,既能满足中程防空需求,又无需复杂维护体系,特别适合军事资源有限的国家快速形成战斗力。
此外,孟加拉国的国防压力具有显著不对称性。其空军主要任务是国土防空,而非战略进攻。印度虽装备33架阵风战斗机,但孟加拉国与印度存在密切经济联系,双方爆发全面冲突的可能性较低。在此背景下,构建覆盖要地的防空网络,比组建高端战斗机编队更具实用价值。
中国装备出口的“双轨制”:攻防市场的分化
孟加拉国的选择揭示了中国军贸市场的深层规律:防空系统与战斗机的用户群体呈现明显分化。目前,中国中远程防空系统已出口至北非、欧洲、中亚等近20个国家,而歼-10CE和“枭龙”系列战斗机仅有巴基斯坦等3个用户。这种差异并非性能优劣所致,而是由国际军控规则和市场特性决定。
防空导弹作为防御性装备,出口限制较少。例如,塞尔维亚引进FK-3时,中国仅需规避《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MTCR)中关于射程300公里以上导弹的限制,而FK-3的最大射程(约100公里)恰好处于安全区间。反观战斗机交易,既涉及发动机等敏感技术转移,又易被解读为“改变地区军力平衡”,政治门槛更高。泰国对歼-10CE的长期观望,以及中亚国家维持俄制战机机队的现状,均印证了这一规律。
印巴空战的“间接广告”:实战检验催生市场信心
尽管孟加拉国暂未采购歼-10CE,但印巴空战客观上为中国装备树立了标杆。巴基斯坦使用歼-10CE配合霹雳-15E击落印度阵风战机的战例,不仅验证了超视距空战体系的有效性,更让潜在买家意识到中国武器已具备对抗西方顶尖装备的实力。这种“间接广告”效应正在重塑市场格局:2025年珠海航展上,红旗-9BE和红旗-16FE因实战表现获得多国询价,而歼-10CE的潜在用户也从传统友好国家扩展至中东、东南亚等地。
对于孟加拉国而言,当前选择FK-3并不排斥未来引进歼-10CE。参考巴基斯坦的“分步升级”经验——先引进FD-2000防空系统(红旗-9A出口版),再采购歼-10CE——这种渐进式路径既能控制风险,又能为后续高端装备引进积累技术基础。随着中国推出歼-35E等五代机外贸型号,南亚国家或将形成“防空系统+四代机+五代机”的梯次配置,类似美国“爱国者+F-16+F-35”的组合模式。
地缘棋局中的“孟加拉选择”
孟加拉国的军购决策,本质上是在大国博弈夹缝中寻求最优解的缩影。效仿塞尔维亚采购FK-3,既避免刺激印度过度反应,又通过与中国深化防务合作获取战略回旋空间。这种“防御性务实主义”或许将成为中小国家的普遍选择:在安全威胁尚未迫近时,优先构建成本可控、政治风险低的防空体系;待技术吸收完成且地区形势变化后,再逐步升级进攻性平台。
中国装备出口的多元布局,正为此类国家提供前所未有的弹性空间。从塞尔维亚到孟加拉国,一条区别于传统军贸模式的“中国路径”逐渐清晰——不以单一明星武器抢占市场,而是通过“体系化解决方案”满足差异化需求。这种模式能否持续改写全球防务贸易规则,或许比某款武器的具体订单更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