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结尾

在最近爆发的印巴冲突中,算是彻彻底底把印度的遮羞布给扯了下来,以前一直叫嚣着“军事强国”的印度,如今却在我国的歼10下灭了威风,灰溜溜的与其握手言和。

然而印度为了给自己找个台阶下,并不承认这次作战失败,而是称其为“暂时停火”,莫迪也自欺欺人的说“印度的行动震惊巴基斯坦”。



中国新闻网2025.05.13《莫迪发表全国讲话,“印度的行动震惊巴基斯坦”》

这也不是印度第一次在国际上说大话了,要知道早在前几年,一位印度空军司令还公开放话,声称“印度有能和中国与巴基斯坦两国同时开战的能力,必要时可主动攻击中国。”

印度为什么能有这样的口气?在中国和巴基斯坦面前,印度又真的有一战之力么?



环球网2020.10.06《印空军参谋长:虽然不到时候,但印军已做好空袭中国准备》

要说印度的底气,咱得先扒扒印度军队的“家底”,在印度的军库简直就是个“万国军火博览会”,琳琅满目,哪国的都有。

从俄罗斯的苏-30、T-90坦克,到法国的“阵风”战斗机,再到美国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以色列的无人机,几乎把世界军事强国的主打产品给凑了个遍。



虽然乍一看挺唬人,感觉战斗力爆表,可问题也接踵而至。

这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设计体系的装备,就像一桌子风格迥异的山珍海味,单拎出来哪道菜都不赖,可硬凑一桌胡吃海塞,就保不齐要闹肚子了。

最大的坎儿,就是武器之间的“兼容性”。



试想一下,用法国战斗机的数据链,能跟俄罗斯的预警机痛痛快快地“聊天”吗?美国的火炮控制系统,能直接使唤以色列无人机传回来的目标数据吗?大概率是“鸡同鸭讲”。

战场上那是瞬息万变,信息能不能共享、各单位能不能协同,这才是打赢的关键。



要是各作战单元之间情报不通,指令不畅,各打各的,那再先进的武器,也可能沦为一堆昂贵的“废铁”。

反观巴基斯坦这几年的路子,军事装备体系化建设的思路就清晰多了,大量装备都是围绕一个成熟的体系来定制或者引进的,尽可能保证系统之间能“说得上话”。



而印度“阿琼”坦克磨叽了三十多年,至今还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光辉”战斗机也是一路坎坷,难当大任,长期依赖外购不仅让印度钱包大出血,核心技术上还容易被人卡脖子。

更有意思的是,印度军费里头,还有相当一部分得拿去给退役老兵发养老金,这无疑又挤占了新装备采购和研发的经费。



面对这样的现实,印度高层那些“同时与中巴开战”的豪言壮语,就显得更加耐人寻味了。

一种可能是他们真对自己有那么点“迷之自信”,这种自信,或许是源于国内长期以来塑造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对外部世界,特别是对我国军事现代化真实水平的认知,可能还停留在十几二十年前。



那位退役中将尚卡尔先生的“巴军更擅长用中国武器,中国军队不知道如何应对实战”的奇谈怪论,尤其让人摸不着头脑,这话听着就像是小时候打架输了,却梗着脖子说:

“他用的弹弓是我的,我那是让着他呢!”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这些话全当成笑话听,印度高层之所以摆出这么强硬的姿态,很大程度上是演给国内民众看的。

在印度这样一个民族情绪比较高涨,而且国内社会经济矛盾又相对复杂的国家,塑造一个强大的外部敌人,再通过展现“肌肉”和强硬言辞来凝聚人心、转移国内视线,这是政客们惯用的老套路了。



特别是在中印边境问题上,双方目前都还保持着相当程度的克制,大规模热战的风险其实不高,这也给印度军方提供了“安全”放狠话的空间。

这些言论在我们军事迷或者专业人士看来可能漏洞百出,但在印度国内的政治语境下,却可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另外印度也确实在采取一些实际行动来加强军备,比如组建新的山地打击军,试图弥补和我们在高原地区的军事实力差距。

这说明印度高层对中印之间的实力差距,也并非完全没数,口头上的强硬和实际行动上的“亡羊补牢”,形成了一种颇为奇特的并行状态。



但不管怎么说,对于一个真心想成为世界大国的国家而言,正视现实,脚踏实地提升自己的硬实力,远比那些虚张声势的豪言壮语来得更实在。

毕竟真正的自信,是从实力中生长出来的,而不是靠嗓门大喊出来的,至于那些惊人语录,我们听听就好,不必太过当真,或许正如他们自己所说“只是做好了准备”,至于这准备到底够不够用,能不能打赢,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信息来源:
1.中国新闻网2025.05.13《莫迪发表全国讲话,“印度的行动震惊巴基斯坦”》
2.环球网2020.10.06《印空军参谋长:虽然不到时候,但印军已做好空袭中国准备》
3.环球网2021.12.09《国防参谋长刚坠机身亡,又有印军高官对中国放狠话》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