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尹希宁)近日,京津冀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迎来六大方面19项新举措。
不久前召开的2025年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审议通过了京津冀三地科技部门联合牵头制定的《促进京津冀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措施》旨在全面提升区域内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和比重,为京津冀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氢能、合成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措施》推动京津冀高校、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联合攻关,产出一批符合区域共性需求的标志性研发创新成果。
此外,京津冀三地科技部门将组织重点产业集群企业与国家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对接合作,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00项以上,汇集津冀技术需求不少于300项,提供北京科技成果不少于400项。
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措施》提出提升智能供需对接服务能力,增强概念验证服务水平,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全方位服务。同时,围绕区域产业升级和未来产业培育,联合梳理应用场景,加速成熟科技成果在京津冀区域的精准对接和有效转化。
例如,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平台,与北京中关村共建共享,创新性提出“北京研发+宝坻转化”的合作模式,为推动《措施》落实,将200余项创新服务“移植”到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为科学家、创业者、企业家和区域政府提供科技成果转化全站式的服务,打造包括人力资源、科技金融、企业服务、公共实验检测、线上社区、科技成果转化等在内的十大服务平台。
截至目前,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累计注册经营主体已达1870余家,2024年税收同比增长51.3%,规上工业产值激增62%。
《措施》还提出开展技术转移人才专业能力提升培训,完善技术经理人相关的职称评定机制和互认机制,打造一批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和承载区,集中开展科技成果展示、推介、评估、交易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专业化服务。
例如,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作为京冀两地政府指导设立的科技园区,将深入贯彻落实《措施》的有关要求,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为产业主导,已集聚科技型企业180家,超前布局新技术、新产品先行试用,推动设立河北雄安中关村科技园股权投资基金,累计对接1万余家国内外创新资源,组织150余项新技术、新产品路演发布,进一步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内外双循环,赋能企业创新基因释放,助力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同志介绍,《措施》解决制约京津冀区域内科技成果转化的系列问题,提升区域内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和比重,推动京津冀创新链产业链双向赋能,共同培育新质生产力,助力京津冀更好发挥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