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汉服行业似乎是在一夜之间兴起的。随着西安文旅的深入发展,“长安”这座千年古都再次展现出当年“歌舞升平”的盛世气象,汉服这个现象级行业便是例证。近年以来,西安街头,钟楼商圈、大雁塔下、不夜城里,芙蓉园内,随处可见的汉服妆造人群来来往往,各家汉服门店人流拥挤。女生有“贵妃”“公主”;男生的“文人雅士”“国风少年”“贵族公卿”,更不在话下。汉服作为传统文化载体,常被用来重现历史人物或时代风貌,红男绿女通过服饰、配饰及仪态还原特定角色,传递文化记忆。
从市场规模与消费数据看,截至2025年2月,西安汉服相关企业达3000余家,汉服出租及妆造业务市场份额占全国超30%。美团数据显示,2024年西安市纳入平台的汉服门店达467家,日均销售额9.5万元,居全国旅游城市首位。去年7月,美团收录的西安汉服行业相关门店数超6000家,暑期“西安汉服妆造”搜索量同比翻倍增长,提供“汉服”团购套餐的商户数同比增长25%。
对于以上高歌猛进的经营数字,西安文旅局做出评价与展望:“目前,汉服经济持续升温、风头正劲,是彰显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也是丰富文旅业态、推动我市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力。我们要抢抓汉服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努力在产业上规模、服务提品质、场景扩影响、管理抓规范上下功夫、求突破。”
随着汉服经济在西安持续走热,汉服商家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了不同的汉服经营模式,例如“线上线下融合的营销模式”,以国色芳华汉服馆为例,该品牌通过线上直播和团购券吸引顾客,线下提供妆造和拍摄服务。2025年春节期间,其西大街店通过线上推广,单月营业额超60万元,日均接待游客超200人。
此外,主播在城墙等景点进行户外直播,展示妆造特色和拍摄效果,吸引顾客下单。这种模式不仅扩大了客源,还提升了品牌知名度。还有“场景化体验与沉浸式消费”,长安霓裳里作为西安的汉服体验街区,将汉服租赁、妆造、摄影与陕西特色美食结合,打造“一站式”消费场景。街区内设有仿唐建筑和互动体验区,游客可穿着汉服在街区内拍照、品尝美食,增强沉浸感。2025年春节期间,该街区吸引客流超20万人次,成为西安的网红打卡地。更有“创意营销与跨界合作”,唐潮汉服体验馆通过抖音等平台进行内容营销,打造“十三嘟嘟爱汉服”账号,实现品牌曝光和销售转化。该账号通过直播和短视频展示汉服妆造过程,吸引粉丝关注。2023年7月,账号GMV达35万元,品牌曝光量超百万。此外,唐潮还与大唐不夜城等景区合作,推出联名款汉服,提升品牌影响力。
当然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见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竹篱笆市胡同的汉服店(80㎡小店)以低成本运营,提供99元基础妆造和80元起汉服租赁,旺季日收入达6000元。但扩张至大唐不夜城后因房租(2万/月)、高定服装(云锦/盘金绣)投入过大,客单价涨至368元却因消费力不足亏损40万。
关于汉服热我们有目共睹。那么,对于汉服、对于西安,这种旧元素的新组合,确实给西安这座历史名城和活力新城点缀了不少色彩。我记得,应该是在2018年的春节期间,我市推出“西安年,最中国”的农历新年庆祝活动。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是春节习俗的起源地之一。汉代“太初历”首次将正月定为岁首,唐代上元灯会开创元宵节庆传统,这些历史积淀为“西安年”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自然而然,承载汉唐遗风的西安,继续挖掘自身的文化价值,身为“盛世长安”的“遗民”,重新穿上汉服,总算来了一次与历史的对话。新时代为汉服赋予了新的意义。
正因如此,此汉服与当今西安的历史渊源,是中华文明基因与城市记忆交织的典范。从周秦的礼制雏形到盛唐的华服气象,汉服不仅是长安人物质生活的载体,更沉淀为这座城市的精神符号,渗透于市民的情感认同、文化自信与生活方式之中。要说汉服与西安的当代情怀,便是千年文脉的当代回响。城墙根下,襦裙与箭袖掠过青砖,将盛唐风华融入市井烟火;雁塔影里,圆领袍与齐胸裙倒映波光,让历史厚重化作青春时尚。汉服是西安递给世界的文化名片,亦是市民心底的柔软乡愁 ----衣袂间藏着长安的月光,褶皱里叠着中国人的风雅,穿在身上,便穿起了文明的底气与对这片土地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