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抗旱保粮攻坚战,如今备受关注。影响小麦产量的众多因素中,干热风绝对是不容忽视的一个。
5月14日,郑州大学农学院与河南今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具有抗干热风特性的小麦新品种“郑大181”成功完成品种权转让,为农户应对干热风、助力河南粮食增产,提供了更多选择。
新品种有啥厉害之处?抗寒、抗倒、抗病性好 还抗干热风
据了解,“郑大 181”由郑州大学农学院执行院长焦浈教授团队,利用离子束诱变技术,结合小麦常规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历经多年选育而成,也是郑州大学的首个国审小麦新品种。
该品种幼苗近直立,长势偏旺,冬季抗寒性较好,植株半紧凑,茎秆粗,抗倒性较好,旗叶宽大上举,方形大穗,结实性好,穗层整齐,在产量、品质和抗病性等方面均表现出色,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应用价值。
“‘郑大181’属优质中筋类型,可以用于馒头、面条、包子等传统面制食品。”焦浈介绍说,该品种抗干热风、根系活力好、灌浆转色快,落黄非常漂亮。
2024年,“郑大181”通过国家小麦品种审定,适合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除信阳市(淮河以南稻茬麦区)和南阳市南部部分地区以外的平原灌区,陕西省西安、渭南、咸阳、铜川和宝鸡市灌区,江苏省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以北地区,安徽省沿淮及淮河以北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我们在不同地块区域试验,‘郑大181’亩产平均可达1200斤到1400斤。”焦浈透露,目前,该团队研发的后续优异高代品系(郑大023、郑大241、郑大256等),已进入国家黄淮冬麦南片水地试验,有望近期获得审定。
校企合作推广成果 把论文写在中原大地上
河南是农业大省、畜牧业大省。这些年来,通过抓好种子这颗“芯片”,广大农业科研工作者选育良种,攻克农作物抗病、抗寒、抗倒伏等一个又一个大关,“把论文写在中原大地上”。
郑州大学农学院党委书记苏伟表示,“郑大181”的品种权转让揭示了一条清晰路径——以高校基础研究为“源头活水”,以企业市场能力为“转化枢纽”,以政策支持为“护航东风”。这种模式不仅让科研成果真正“长”在土地上,更让农民成为科技红利的直接受益者。“我们将继续加强小麦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创新,不断推出更多优质、高产、抗病的小麦新品种,为我国小麦产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本次技术转让的受让方、河南今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凯丰表示,郑州大学作为科研成果的输出方,拥有强大的科研实力和丰富的技术资源;河南今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农业产业化推广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市场渠道。双方的强强联合,将加速“郑大181”小麦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为广大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大象新闻记者 宋迎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