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知每本案卷背后都浸透着老百姓的血泪和期许,把他们的这些事给捋顺了、理清了是头等大事。”这是睢宁县人民法院魏集法庭庭长郑炜常挂在嘴边的话。
郑炜先后在睢宁法院民二庭、行政庭、李集法庭、民一庭、交通事故法庭、凌城法庭、魏集法庭历练,从书记员、法官助理、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再到员额法官,二十一载坚守基层,郑炜在烟火里写下信仰与温情,在汗水中铸就司法公正和权威。
事情解决了,群众的心就落地了
2024年9月底,深秋时节的天空明朗开阔,萧条的树枝在地上投下曲折的阴影。刚刚开完庭的郑炜挽着法袍走在回廊上,转眼就看见一位身材微胖、脸庞黝黑的妇人站在门口。她那双深陷的双眼夹杂着渴求与伤感,边向前边把攥在手里已久的诉讼材料拿向郑炜,因紧张而皱褶的纸张还泛着汗迹——这是郑炜第一次见到李某。
“法官,我不知道怎么办好了,帮帮我吧!”李某的低哑声音带着些许颤动,郑炜随即将她带到圆桌旁坐下,递上一杯温水听着她娓娓诉说心酸事。
李某的丈夫周某在一家货物公司从事装卸工作,在一次装卸过程中手肘不慎被卷入传送带,导致身体重心不稳从货车上掉了下去,造成多处不同程度骨折损伤,在床上躺着休养了近一年,且因受伤后遗症再也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事故发生后,货物公司将周某送至医院,却对医疗费及赔偿一概不提,李某多次上门索要无果。
“法官,我们是老农民,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就靠他出劳力挣钱,他现在成了这样,老板还不想赔钱!”干裂粗糙地双手紧紧握着水杯,回想这一年多的奔波与痛楚,李某止不住地颤抖。
郑炜将李某的诉讼材料留下后,第一时间研判案件细节,并多次电话沟通货物公司,组织双方进行调解。
“他是自己操作失误伤的,你找我们干嘛!”“他是在你公司受伤的,你就得赔!”“你凭啥说是他的错。”在法庭的第一次见面,双方情绪激动,吵的不可开交,几番“拉锯”下,矛盾愈演愈烈。
“法官,他们这样还算好的了,更恶劣的态度我都受过。”李某愤懑地向郑炜说。
考虑到双方矛盾纠葛及李某家庭困境,郑炜将案情与各类证据进行关联,逐句向双方释法说明,并以“背对背”的方式从情、理、法的角度与货物公司沟通梳理,双方逐渐从先前的剑拔弩张转向心平气和。最终,货物公司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在郑炜的主持下,计算了医疗、赔偿等费用,达成了调解协议。
“法官,我拿到了钱了,他们第二天就给我了。”再次见到李某,她拿着一面锦旗专程向郑炜表达感谢,整个人松弛又开心。
对郑炜而言,这仅是她处理众多类似案件的一个缩影。“法官就是要抚平人心。”她说“一件我们司空见惯的案件,可能折磨老百姓无数个日夜,把事情解决了,他们心也就落定了。”
纷争到最后就是要追求一个“和”字
基层人民法庭的案件繁杂、琐碎,既有离婚纠纷、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邻里排除妨碍纠纷,也有买卖合同、股权转让等商事案件,类型多样、案情复杂,这给法官业务能力带来了极大的考验,而郑炜就在这样的基层法庭工作了十余年。
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将郑炜练就成驾轻就熟的“多面手”,无论什么类型的案件,无论多么复杂的案例,郑炜都能迎刃而解,并总结出了一套调解技巧。
“判决和调解一样都能解决纠纷,但调解更能达到案结事了人和的效果。”郑炜对通过调解的方式实现纠纷的实质性化解有着深刻的见解。
在郑炜接手的一起第二次起诉的离婚纠纷案件中,张某和徐某二人已经分居三年多,徐某对分居事实也表示认可,但坚决不同意离婚,并声称谁要判他离婚他就去谁家自杀,情绪非常激动。
郑炜在了解情况后,决定与徐某进行单独沟通,一边将双方感情、子女抚养等问题进行一一剖析,一边寻找徐某坚决不离婚的症结。在了解到徐某觉得因为对方提的离婚,让自己在村里没有面子,希望对方能给个台阶下的症结后,郑炜就男方存在的顾虑与女方进行沟通,女方主动软下了语气与对方进行深入的谈话。最后,双方心平气和达成离婚调解协议,一场情绪对立、怨气十足的纠纷圆满化解。
“来到法庭的案件没有情绪不激动的,要想达成调解必将经过几个回合,矛盾和盘托出,调解也就事半功倍了。”郑炜说出了她的“致胜法宝”:
一是仔细阅读案卷,了解案件情况,查明法律适用,做好最佳调解预案;
二是让当事人宣泄情绪,找准问题症结,耐心倾听适时引导,用接地气的语言释明;
三是划分案件类型,选择调解角度,面对面调解是最佳,背对背时分析利弊;
四是双方矛盾争执不下,基于面子不和解,适时一锤定音,取折中办法显公正。
每一个到法庭的当事人,争个面红耳赤无非为了一个公正,然而,在郑炜看来,亲情、友情、爱情、乡情等同样弥足珍贵,“情”也就没有了,所以遇到能调和的案件,她总是乐于当“和事佬”开展一场淋漓尽致的调解,让双方当事人消弭隔阂,一笑泯恩仇。
“调解是当事人对法官接受和信任的过程,郑炜以‘如我在诉’的理念置身于案件调解中,重现‘柳暗花明’,她是有艺术性的。”分管领导李猛肯定地说。
因为热爱,所以坚定前行
“郑炜,她是劳模啊。” 郑炜在2023年结案792件、2024年结案809件,连续多年无一件案件被发回改判,身边人对她的高度评价大概也来自于此。
从初出茅庐的法学毕业生到精通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的法官,一路摸爬滚打,其中的艰辛只有郑炜深有体会。
“你要判他胜诉,你等着,我肯定向媒体曝光你。”这是一起人格权纠纷案件的被告当事人周某,在调解不成后,用手指着郑炜恶狠狠地说。
事情源于马某跟随作为施工承包人的周某从事建筑工程工作,不成想,工作第一天就从脚手架上摔落受伤,马某就各项损失诉至法院要求周某赔偿。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你找我干嘛!”“你这上班第一天就受伤,让我赔,我冤不冤!”“你别告我,爱告谁告谁”……周某到了法庭上把心中的委屈一股脑输出。“一分钱都不可能赔。”调解结束时,周某就留下一句话。
马某在听到周某一顿宣泄,也是火冒三丈。对着郑炜说,“法官,案子到了法院,你必须给我一个说法。”
一边是威胁,一边是施压。郑炜结合以往审理类似案件的经验,对承揽合同中的工作习惯、工作方式、工资发放等进行法庭询问,案件事实逐渐清晰起来,马某与周某的雇佣关系成立,郑炜依法作出了判决,马某得到了赔偿款。
险易不革其心。在基层办案这些年,像类似被当事人曲解、指责甚至恐吓的事情没少遇到,纵使委屈、流泪,但是内心对法律的坚守从未改变半分,心中那盏法治明灯一直亮着。
说到此,郑炜脸上挂着笑,眼神坚定看向采访者,“尽管基层法庭很辛苦,但是每当当事人在我帮助下露出了笑容,你能明白那种满足感、成就感吗?就这点事算个啥!”
这些年,郑炜审理的案件数量一直居于全院前列,她的排期表总是密密麻麻,尽管家中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她也从未耽误一点工作。
“去年的一天,郑炜流感,发烧到38.5℃,但她还坚持开完六个庭,庭审结束后嗓子都说不出话了。”李猛回忆起去年冬天疼惜地说。
“这大概是因为热爱吧!”究其缘由,郑炜说,“因为热爱所以选择法学专业,因为崇敬法律所以选择法院工作,因为选择这个职业所以要担负起这份责任。”
“别看我忙啊,我可是个称职的妈妈,家务劳动、孩子功课,我一样不落。”“知道这说明啥,说明我在工作和生活上都是不可或缺的人。”郑炜转过头乐呵呵地说,那份乐观与积极感动也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窗外的桃树又开花了,绯红色的彩霞里,仿佛看见当年那个扎着马尾辫的女大学生,腼腆又勇敢地拿着卷宗材料走向当事人。岁月改变了她的容颜,却让“公正司法”四个字在她心中愈发清晰。如今法袍上的金线有些褪色,但穿在她身上,依然是最动人的风景。
供稿:睢宁法院 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