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作业做完了、预习也完成了,刚想歇会儿,却被妈妈抱怨:‘你能让我少操点心吗?’”“这不是你的错,妈妈不了解真相,她需要一点耐心和理解”······5月14日,在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实验小学方舟校区的操场上,一部由学生表演的心理微剧《我爱我,为自己喝彩》拉开了学校心理活动月启动的序幕。

多年来

学校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通过开设心理大课堂

放置特色信箱

实施全员心育等举措

让学生们动起来、笑起来、强起来


心理大课堂帮助学生减压

走进方舟校区多功能厅,学生们正以“U”型的方式围坐在音乐教师张艳丽身边。他们手中持有多张代表不同的表情卡片,当老师播放的音乐片段呈现出欢快或忧伤的旋律,就出示与之相呼应的卡片。除了聆听音乐,张艳丽还让学生们通过敲击钢舌鼓以及歌唱的方式,来表达或调整自己的情绪。在她看来,音乐具有良好的疗愈作用,能帮助学生舒缓情绪。


不止于音乐课,学校开设的心理大课堂同样聚焦学生的多元需求。据学校校长张冬云介绍,围绕师生、同伴、亲子等不同关系,学校采用微信公众号、主题班会、心理微课、心理广播、校园心理剧等多个渠道,全方位、多渠道、高频率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学生心理微课堂开展的《面对考试我不怕》《青春不烦恼之悦纳自我》等系列课程,家庭教育小讲堂开展的《解锁亲子沟通密码——倾听》等系列课程,心理班会开展的《探究生命,为生命赋能》等系列课程,微信公众号刊登的《收心有攻略,迈向新学期》等文章,以及校园心理剧《微微》等,让学生的普遍性需求得到更大范围地满足,帮助他们释放心理压力。

学生最希望“老师很懂我”

学校方舟校区教学楼的走廊上,“情绪魔法盒”有一股神奇的魔力,吸引着学生们将压在心底的悄悄话以书信的形式倾诉给学校的心理老师。该校区德育主任崔丹介绍说,对于实名的学生,老师一般会一对一进行回复或面谈;而匿名的学生,老师则会将学生的烦恼进行归类,如“妈妈总翻看我的日记该怎么办”“和同学闹矛盾了怎么和好”等集体性问题,则反馈给班主任,并通过班会课或家校协同的方式,给学生们提供实践性强的操作方案。

作为学校四个校区的专职心理教师,余巧玲感受最深的是学生们在咨询中最大的诉求是“老师很懂我”。“其实一些高年级的学生来找我时,他们对自己行为的是非对错已经有了判断,但就是希望老师能够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心声。”余巧玲说,只要时间足够,她会让学生的表达欲得到充分释放。

和学生们接触时间一长,余巧玲将他们的心理需求划分为人际关系、自我认识、情绪调适和学会学习四大类。有一次,她在心理广播中对学生们提到的“爸爸妈妈更爱弟弟妹妹”做了客观地分析。回到所带班级后,受到了班上学生的热烈鼓掌。一打听,原来班上有一半同学有此困扰。

受此启发,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余巧玲每次都力争写出“爆款文案”,而对于学生的个性问题,她则思考如何把掏心窝子的话更好地讲到学生的心坎上。

“全员心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是学校“慧心教育”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在落实五育并举的过程中,学校探索“全员心育”新路径,发挥全体教师的力量,在不同学科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据学校德育主管马燕介绍,在以德育心方面,学校面向六年级学生开展了“成长六宫格”活动,帮助学生寻找小学六年时光里的精彩瞬间;在以智慧心方面,学校联合科学教师,开展科技心理游园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动手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

作为以体强心的典型案例,学校借鉴心理团体辅导活动的形式,除了开展“过河搭桥”“巧妙搬运”“愿者上钩”“迎面接力”“小球掷准”等不同项目的心理运动会外,还开设了跳房子闯关游戏、课间小足球、我的小菜园植物种植等特色课间活动,引导学生们出汗、出力。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在以美润心方面强调班主任与音乐教师联动,通过开展班级歌咏比赛,让学生们不仅通过音乐释放情绪和压力,更感受到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马燕说。她同时表示,在以劳健心方面,学校还设计了假期劳动实践和校园课间志愿服务,让学生们懂得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文字:凌月云

编辑:张秋颖

校对:姜思瑶

审核:张秋颖

终审:冉阳 李继君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