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人声鼎沸,“巴渝豆花”职业技能大赛颁奖典礼上,垫江石磨豆花第五代传承人李涛从众多高手中脱颖而出。
他手捧一等奖证书,身后展台上,一碗洁白如玉的豆花氤氲着热气,豆香漫溢全场。这场汇聚川渝顶尖豆花匠人的赛事中,李涛以“绵如云、嫩如脂、香入魂”的传统垫江石磨豆花征服评委,被大家赞为“守艺守诚的豆花匠人”。
这份殊荣,恰似一记重锤,叩响了垫江石磨豆花的文化强音,也揭开了李涛二十多年来“以诚制豆花”的匠心历程。
垫江石磨豆花第五代传承人李涛。垫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第1眼TV-华龙网发
传承非遗的誓言
“夺冠不是终点,而是提醒我们要对得起每一粒黄豆。”赛后,李涛摩挲着证书,语气郑重地说道。
时间倒回到2000年,刚从八一体工大队退役的李涛本有机会转业到地方,获得稳定的工作,但儿时奶奶熬制豆花的烟火气,父亲"莫让老手艺失传"的叮咛,让他毅然放弃优渥前程。
在他心中,做豆花不仅是手艺延续,更是对家族的承诺。
他有过一段探索期。那段时间,他开了一家名为“垫江味道”的餐馆。餐馆以经营传统垫江家常菜为主,菜品包括蒜泥白肉、鳝鱼等,同时结合豆花特色,研发了豆花鱼、豆花汤锅等特色菜品。
虽然餐馆生意不错,但他总觉得自己在豆花的传承发扬上还不够。2015年,李涛关闭了餐馆,决定全身心投入豆花事业,打造“黄素华”石磨豆花示范店。
这一决定,不仅是对家族承诺的践行,更是对传统手艺的郑重守护。他说:“豆花是垫江人的魂,若为利益丢了根本,便是对祖辈的辜负。”
诚信经营的坚守
“豆花的清白,就是做人的底线。”李涛常念叨这句家训。
经营豆花事业时,李涛把诚信融入每个环节。"不掺假、不涨价、不欺客是他的自我约束。
有一次,供应商提议用低价豆冒充优质豆,被他严词拒绝:“宁可少赚钱,不坏名声!”
李涛近乎执拗地追求纯粹,他走遍乡野精选鹰嘴黄豆、卧龙河岩盐、龙溪河水,甚至收集数十台古石磨装点店面。店内悬挂的《垫江石磨豆花赋》、体验馆的石磨工坊、当日现磨现做的豆花,无一不传递着“真材实料”的诚意。
在企业管理中,李涛推行“阳光厨房”制度,主动公开制作流程;对待员工,他设立“诚信奖励基金”,鼓励拾金不昧、诚实待客。2022年,一位顾客不慎将装有万元现金的手提包遗落在店,服务员第一时间上交并通过监控找到失主。
这样的故事在“黄素华”屡见不鲜,诚信的种子早已深植企业文化。“黄素华”豆花也赢得顾客信赖,成为放心品牌。食客们都说,在这吃豆花,吃的是手艺,更是人品。
2017年,该店获重庆市烹饪协会授牌;2021年,“垫江石磨豆花民俗文化馆”落成;2023年,升级打造的垫江石磨豆花非遗工坊成为研学地标。
荣誉加身,李涛却愈发谨慎。近年来,他创立的“黄素华石磨豆花”品牌开出十余家连锁店,甚至进军深圳、珠海。当机械化生产冲击市场时,他仍固执地保留手工推磨环节:"机器能磨出豆花,可磨不出垫江石磨豆花代代传承的醇香。"面对规模化生产的诱惑,他立下铁规:石磨必须手工慢研,盐卤点制时间分秒不差。
“标准化不是偷工减料的借口,连锁化更不是稀释文化的理由。”李涛对“加速工艺”说不,并严格要求员工,绝不为效率牺牲口感。
"诚信不是口号,是算得出的人情账。"李涛的这份执拗换来垫江石磨豆花好评如潮——他首创的“三色豆花”获评重庆地标菜;今年2月,垫江石磨豆花作为重庆非遗美食代表登上央视总台元宵晚会;如今他大赛夺冠,更让“黄素华”豆花品牌成为诚信与品质的代名词。
二十多年来“以诚制豆花”。垫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第1眼TV-华龙网发
精益求精的追求
有人曾问李涛的制胜秘诀。他答得朴素:“无非是把婆婆教的每一步都做到位,不欺食材,不欺食客。”。
如今,“黄素华石磨豆花”品牌已走出重庆,但李涛的愿景不止于此。对他而言,诚信不仅是商业准则,更是惠及行业与乡梓的责任。
李涛不仅推动石磨豆花制作技艺申遗成功,也提出了《垫江石磨豆花标准化提案》,并与5个乡镇签订黄豆种植协议,带动200余户农民年均增收2万元,创办的"豆花技艺公益课堂",已培养80余名下岗职工、残障人士自主创业。
从退伍运动员到非遗守艺人,李涛用半生证明:诚信,是石磨转动的轴心,是豆花清白的底色,更是传统生生不息的根基。正如那碗历经千年仍香气不改的垫江豆花,他的故事,终将在时光中酿出更悠长的回甘。(通讯员 郑雯瑾)